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92315101598SSDT6FNb.jpeg

五上市险企前8月合揽1.84万亿保费 保险板块估值处历史底部

吴敏 2021-9-23 17:21:31

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近日,A股5大上市险企前8月保费数据相继披露完毕。前8月,5上市险企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微降0.58%。

具体来看,今年前8月,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5043亿元、4117.32亿元、5317.85亿元、2715.67亿元、1189.38亿元,同比增速依次为2.33%、0.33%、-5.33%、1.53%、2%。

二级市场方面,因受到保费增速低迷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保险股股价持续下行,中国平安在9月22日再度探底,出现47.3元/股的年内低点,其余4家上市险企自8月以来亦出现明显回调。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认为,保险板块估值已在历史底部。但当下保险股是否已具备投资价值,各家仍有分歧。

多因素致寿险公司8月保费集体负增长

寿险业务方面,5家公司中,仅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前8月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正增长,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5043亿元,同比增长2%,新华保险保费收入1189.4亿元,同比增长2%。人保寿险、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则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29.43亿元、3320.72亿元和1663.90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5.96%、3.46%和0.13%。

值得一提的是,从8月单月数据来看,5家寿险公司保费收入集体负增长,同比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平安寿险(-1%)、新华保险(-3.7%)、中国人寿(-6.1%)、太保寿险(-16.3%)、人保寿险(-22.9%)。

平安证券王维逸分析称,总体来看,代理人渠道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出现培训不足、展业难度增加、脱退加剧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多元的客户需求,队伍质量仍需提升,而产品也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因此亟需渠道转型、产品升级。但转型阵痛期仍存,目前来看,各家险企代理人数量下滑明显、新单和NBV增长乏力、保单继续率下降,险企正积极转型中,但收效不明,仍需转型的进一步深化。

的确,疫情冲击下,寿险业转型艰难,首当其冲是人力大幅脱落。五寿险公司中,人力缩减规模普遍超10万人。截至上半年末,中国人寿人力达115万人,较去年末减少23万人;平安寿险为87.8万人,减少15万人;太保寿险为64.1万人,减少13万人;新华保险为44.1万人,减少17万人;人保寿险为24.9万人,减少17万人。

从行业视角来看,脱落的人力可能更多。中国平安、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在近期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据行业统计数据,整个行业营销员数量已从900多万人降至400多万人。

巨量的人力脱落以及保费收入的持续低迷,都反映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人海战术已经走到尽头。近日,银保监会管委会副主任毛宛苑在2021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指出,近30年代理人渠道的矛盾显现,最根本原因是人口红利开始递减,人海战术难以持续,转型势在必行。未来,打造专业化、年轻化的销售队伍、提升销售产能是保险公司发力的重点。

最先启动寿险改革的平安人寿,主要实施代理人队伍分层精细化经营,培养钻石队伍,发展优质新人,推动队伍高质量转型。“2021年寿险业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攻坚期。虽然业务增速遭遇了挑战,但转型的步伐却更加坚定。”平安人寿董事长丁当认为,此次寿险业的转型升级是立足于保险业积极解决社会问题、解决广大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难题,这才是下一步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目前,生态圈建设成为寿险业转型的核心赛道,各公司共同发力建设健康养老生态圈,体现了寿险全行业的共同认识和一致决心。

即将步入四季度,以往年经验来看,保险机构将陆续启动开门红。但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员刘欣琦认为,上市险企2022年开门红的重要性将有所降低,一方面,因为当前各家公司2021年业绩明显低于考核要求,四季度冲刺任务较重,无法全力启动开门红;另一方面监管自20年末起提出“年度业务平稳发展”,预计监管将明确限制开门红过于提前的做法。基于此,预计主要险企将较2021年延后开门红的启动时间,开门红业绩增速将有所放缓。

申万宏源同时提出,步入四季度市场将关注头部险企开门红策略和节奏,预计受今年以来部分公司代理人内部举报的舆情压力,头部公司将更注重风险防控,启动时点预计晚于去年同期,但考虑到疫情后居民防御性储蓄意愿的提升和权益市场极为分化的表现,预计年金产品销售难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目前看,上市险企9月获通过推出新产品尝试带动保费,但保费出现边际改善概率较低,开源证券高超表示,后续仍需观察需求端复苏情况、供给端结构性问题改善情况及监管政策边际变化。

财险业四季度压力有望明显减轻

财险业务方面,前8月,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和太保财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098.43亿元、1750.94亿元和1051.77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0.72%、-9.18%和4.27%。

刘欣琦分析指出,负增长主要因两方面,一是各地银保监局对大型险企车险的增速要求仍未放松,导致车险增长放缓;二是头部险企为控制综合成本率主动控制劣质业务增速,对保费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随着9月车险综改即将届满一年,后续车险保费压力将明显缓解,而综合成本率将成为核心关注点,预计保费充足度明显下滑的背景下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明显上升,其中头部险企得益于风险筛选能力和理性的费用把控预计仍能实现承保盈利。

从8月单月数据来看,与寿险业一样,财险老三家保费收入亦集体负增长,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9%、-4.2%、-14.2%。

浙商证券研究员邱冠华、梁凤洁表示,8月财险保费增速未见明显改善,可能有三点原因,一是车险综改背景下车均保费下降,截至2021年7月末,车均保费2774元,较改革前下降21%;二是8月乘用车销售疲软,同比下降12%;三是8月多项经济指标回落,非车险受经济状态影响增速放缓。“9月份车险综改进入完整年度,预计四季度车险保费基数压力降低,或将带动财险保费增速边际好转。”

日前,银保监会在答记者问时总结车险综改以来成效,截至7月末,车均保费较综改前下降21%,88%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综合赔付率、车险手续费率、车辆业务及管理费用率同比下滑11.8%、7.3%、5%,车险综合赔付率由改革前的56.9%上升至73.3%。

此外,河南暴雨也成为车险业务8月数据波动的影响因素,据统计,河南暴雨估损124.04亿元,已决赔付34.6万件,已决赔款68.85亿元。申万宏源预计,将推升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约1.4个百分点。

基于此,申万宏源亦在研报中指出,由于已赚保费形成机制的影响,预计3季度财险或许是综改后环比压力最大的季度,4季度压力有望明显减轻。

但在汽车保有量低增下,车险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华创证券分析师张径炜分析称,“综改”对今年的影响是行业整体保费的负增长,预计明年是对盈利的进一步影响。今年虽然赔付率已有较大程度上行,但依然有上年综改前低赔付率业务的稀释,四季度和明年过渡到完全费改过后的业务,赔付率或将进一步上行。对于上市险企来说,费用管控能力优异,计提准备金金充足,压力相对中小公司小,但盈利压力在明年也确实存在。

另外,我国车险市场呈寡头垄断格局,头部三家份额逼近70%,在反垄断以及行政化色彩较浓的市场背景下,上市险企份额大幅提升可能性较小。非车方面,过去几年短期健康险和信用保证险拉高了非车险增速和占比,但随着信用风险的暴露,融资信保高增告一段落。健康险赛道竞争也日渐激烈,其他创新和细分客群的险种还未凸显。

不过,张径炜也表示,尽管行业短期内都将处于阵痛期,但另一方面,这对于行业长期发展或许并不是坏事,极端情况倒逼行业沉淀思考,铲除沉疴,为突出重围寻找创新空间。

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二级市场方面,今年以来保险板块持续下挫,引来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数据显示,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年内(截至9月22日)股价涨幅分别为-44%、-28%、-27%、-21%、-21%。从市值变化来看,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新华保险年内市值分别缩水7166亿元、2465亿元、1126亿元、655亿元、554亿元,合计缩水1.2万亿元。

对此,券商研究机构普遍认为,目前保险股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但当下保险股是否已具备投资价值,各家仍有分歧。

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表示,近期保险股明显回调或已对负债和资产端的悲观预期充分定价,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但他认为,在疫情对可选消费的递延压制、普惠性保险产品快速普及造成的替代以及保险公司代理人升级、销售模式转型等多方面影响下,保险负债端改善趋势仍待观察;利率下行也对保险股资产端带来一定压制。

平安证券王维逸认为,保险板块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市场空间广阔、具备长期配置价值;但在行业转型阵痛期下,新单和总保费承压明显,负债端修复有待转型见效。

兴业证券研究员孙寅则表示,当前上市险企对应2021年0.47-0.73倍PEV,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建议进行布局。

孙寅分析称,目前保险股估值进一步下探,处于历史最低区间。当前保险股机会源自负债端新单销售改善和权益市场回暖。从负债端来看,8月上市险企保费收入负增长,主要因供需失衡背景下,代理人规模萎缩,新单和续收持续承压。但考虑到后续人力可能逐步企稳及人均产能改善,有望扭转当前疲弱态势。财险负增长主要受综改影响持续,车险保费和赔付承压,但鉴于龙头具备成本优势和对行业的领先,长期基本面不改。从资产端来看,权益市场波动影响投资收益率预期,但长期利率逐步趋稳,且各家久期缺口不断收窄,韧性增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