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自7月中旬全国碳市场正式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减排的探索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作为碳交易的基础问题之一,如何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更加有效的监管,令其有内在的动力进行碳指标的交易,成为一个愈加受到重视的课题。
9月23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为支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进行部署。其中,试点围绕火电、钢铁等五类重点行业展开,唐山、太原等16个城市入围试点城市。
根据《方案》,上述试点的任务是到2022年底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发挥示范效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监测支撑。
此前,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道,碳监测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原则是以服务支撑碳排放核算为基本定位,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全面设计、重点推进,科研先行、业务融合。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源汇评估技术方法基本成熟。
16城开展3类试点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方案》聚焦区域、城市和重点行业三个层面,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
区域层面,基于现有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背景站及地基遥感站,结合卫星遥感手段,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开展区域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天地一体监测、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年度变化监测和生态系统固碳监测。
城市层面,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区域分布等因素,选取唐山、太原、上海、杭州、盘锦、南通等16个城市,分基础试点、综合试点和海洋试点三类,开展大气温室气体及海洋碳汇监测试点。
重点行业层面,选择火电、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废弃物处理五类重点行业,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宝武、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光大环境等11个集团公司开展温室气体试点监测。
此前,我国在碳监测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在环境浓度监测方面,从2008年起,国家陆续建成16个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其中部分站点能够实时监测CO2和CH4,部分省份也开展了城市尺度温室气体试点监测;点源排放监测方面,电力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在现有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展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试点,与核算结果进行比对;遥感监测方面,针对CO2、CH4等温室气体,初步形成了不同尺度温室气体空间分布、碳排放反演等业务化遥感监测评估能力。
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监测体系的支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自2021年2月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了碳监测工作组,在全国牵头率先开展系统的碳监测调研、方案设计和试点工作。相关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工作组已会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基于嵌套式高分辨率碳同化反演模式,综合利用地面和卫星等多源观测数据,开展我国不同尺度的CO2排放量动态变化反演研究。
利好环境监测细分领域
碳监测对于碳交易市场高效运转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证券研报认为,碳交易市场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步骤是监管部门对覆盖范围内的企业设计合理有效的排放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案,然后通过市场交易机制促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进行碳减排。准确跟踪测量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助于对企业进行碳排放量配额的合理分配,全面、准确的碳排放监测能够助力碳交易市场顺利运行,使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据了解,当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确定碳排放量的方法,分别为核算法和在线监测测量法。美国以在线监测测量法为主,中国以核算法为主,而欧盟则是两种方法并行。上述研报认为,随着我国监测制度的完善,使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占比将逐步提升,环境监测设备有望迎来发展高峰。
中泰证券也指出,碳监测、碳核查为碳市场交易的基础条件,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成加快碳监测、碳核查产业发展,而当前碳监测、碳核算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碳监测CEMS 与碳核查服务增长空间较大,发展前景向好。
率先布局碳监测设备的企业之一先河环保,其参与的河北省发电行业碳排放在线监测与核算项目已经在石家庄诚峰热电企业试运行。先河环保总裁陈荣强此前回答《华夏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通过大气碳排放监测,可以明确碳排放总量的底数,包括企业、生活、消费带来的碳排放的数值,主要是为下一步提升碳排放核算数据的总量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地方政府下一步探索精准监测与统计核算结合的路径方法,包括这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方式的调整和能源方式的调整作出探索和补充。
“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是“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向。生态环境部表示,未来将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有序开展试点,组织做好试点工作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应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