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019193213vzUhGWfSlx.jpg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维转变与未来公民行动

邓宇 2021-10-19 19:57:56

邓宇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非只是宏大的人类叙事和国际社会议题,而是关乎每个公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思维、共识和行动。如《我们选择的未来——“碳中和”公民行动指南》一书所倡导和呼吁的,虽然许多人仍然没有意识到地球生态系统遭遇破坏的程度,甚至有些人选择对其视而不见,但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

的确如此,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已经远远超出历史以往任何时刻,极端天气频繁在全球各地出现,过去未曾经历过的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凸显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和长期挑战。这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是致力于全球环保与社会变革事业的领军人物,其中克里斯蒂安哪菲格雷斯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前执行秘书长,领导推动了《巴黎协定》联合国谈判,因此本书的许多内容和素材均源于在推动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践,为我们展现了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坎坷、挑战和机会。

本书开宗明义指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非常紧迫和重要的问题,为此需要每一个国家、企业、国际组织和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向着怎样的趋势变化,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以及公民的集体行动。诚然,我们虽然逐步意识到了全球生态问题的严峻性,但并非所有的公民都有了很强的意识去采取行动,必须反思过去的一些错误思维,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巴黎协定》的达成以及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以及绿色低碳经济、绿色金融发展等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趋势开始让我们坚信未来的选择是务实而必要的。

本书的写作框架十分紧凑,分别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现状、三种思维方式和十大行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问题导向出发,揭示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其中作者这样描述道,我们必须将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如果任由发展,则将导致世界超过3摄氏度,生物多样性遭到毁灭性破坏。事实在于,相比工业革命前,目前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9摄氏度,《巴黎协定》则要求所有国家通过减排行动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且每五年更新强化一次。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减排行动上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力度仍不够大,而发展中国家也在陆续开展“碳中和”工作,包括中国已经在2020年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现实情形是,目前世界气温逐年升高,如果气温达到临界点,珊瑚礁将消失,北极冰盖将融化,大部分地区的严重干旱化、沙漠化,以及世界各地的内陆冰川正在迅速消失,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会逐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粮食减产、经济衰退和内乱的出现等都因此起。为此,构建“碳中和”的世界十分紧迫。

可喜的是,近十年来的行动开始出现成效。作者在本书中指出,2020年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在每十年减半的水平,目前正朝着至2100年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前进。书中列举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作出的具体行动,包括西班牙的绿化运动、美国的“火车倡议”以及智能技术应用、共享汽车,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改善生态环境。机构和个人也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作出行动,包括倡导低碳生活,构建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组织机制。如本书所强调的,从气候危机中走出,成为生命共同体的成熟一员,不仅能够恢复生态系统,而且能够促进人自身的潜力发展,留给后代更好的遗产。

对此,作者提出了三种思维方式,即强乐观思维、充裕型思维和再生型思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十分艰巨,而转型的最有力的前提是改变思维,从根本上改变自我认知。强乐观的思维在于,我们对令人震惊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呈现出习以为常的无助感,但这种思维更像是一种逃避责任和逃避真相的反应。于个体而言,气候变化问题的形成和改变都具有长期性,任何小的改变都会累积成更大的成功,任何排放量的减少都会减轻未来的负担。在《巴黎协定》的谈判中,作者表现出了乐观主义,整个谈判过程中,引导各国和地区进入到有建设性的空间,促使集体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将未来的乐观注入到有效决策,最终达成协议,并促使人们相信努力克服障碍、向前迈进的希望、意义和未来。

第二种和第三种思维分别是充裕型思维和再生型思。充裕型思维指的是我们可以摒弃过去的零和思维,促使大家能够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不是个案,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集体共同承担和应对,这就是合作的意义,从竞争转向合作,也是《巴黎协定》谈判在最后一刻达成的关键。在关于碳预算和碳排放分配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突出,最终在各代表团的多个文本修订、谈判协商和促成协议中,采取各国都能接受的方式,引导谈判成员国更多关注他国,通过将主观认为的稀缺转向共同创造的充裕,进而达成共识。而再生型思维的要义则在于,目前大自然遭受到的破坏已经无法单纯依靠自然再生实现修复,必须采取良好规划的再生活动促使生态系统恢复,包括积极植树造林、保护红树林、重建湿地等,推进企业开展再生型项目,利用土壤和水等共同采取恢复的行动。

作者还提出了关乎人类社会的十大公民行动,这些行动措施包括与他人面对面拥抱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筛选优质信息、把自己看作公民而不是消费者、去化石燃料、环保食物和产品、投资清洁产业、科技向善、让更多女性参与决策以及参与政治等,这些方式既有思维理念层面,也有技术投资层面,更有政治决策等层面,从不同维度提出了公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如作者所给出的三个思维方式,十大行动更加彰显了作者撰写本书的目标,即更快地采取行动。后记特别提到了两个突出的事实,其一是目前乃至今后的行动表明我们对未来仍有选择权,每个行动都具有意义,其二是我们采取的行动表明我们能够对未来的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并非无能为力。

我们知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的共识愈发重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时的利益都是相同的。任何气候变化所产生的问题都可能跨越国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采取行动时也有差异,这取决于应对未来的思维、行动和信念。以《巴黎协定》为代表的国际共识展现了本书所传递出的精神,即乐观、充裕和再生,每个公民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采取的实质性行动改变人类的未来。如本书的译者——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执行秘书长王彬彬所言,这本书不仅是告诉我们气候变化、碳中和的概念和内涵,而是科学之间见世界,见草木,见你我。

(作者为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