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027150140sBFSzYNAQ2.jpg

TCL科技前三季度净利超130亿 李东生再谈制造业转型

卢晓 2021-10-27 16:33:34

本报记者 卢晓 北京报道

面板巨头TCL科技(000100.SZ)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

10月26日晚间,TCL科技宣布,今年1-9月,其1209.3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8.3%,131.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38.5%,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1亿元,同比增长349.4%。

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历经40年发展,TCL已经从一家生产录音磁带的地方企业起步,目前形成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半导体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三大产业。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10月26日当天也回顾了TCL过去40年历程。他表示,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从模仿、跟随,到追赶、超越,“以前成功率最高就是学、抄,但过去十多年这一条已经行不通了。如果产业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不能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是很难走远的。”

主动应对面板价格调整

面板是TCL科技收入的重要来源。今年前三季度,TCL华星营业收入665.6亿元,超过TCL科技总收入的一半。

面板更是TCL科技的盈利支柱。财报显示,半导体显示业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97.4亿元,同比增长16.2倍,占据TCL科技净利润总额的74%。2020年前三季度,TCL华星这个数字是5.66亿元。

不过历经了一年多的上行周期,液晶面板价格拐点在三季度出现拐点。

迪显信息副总经理易贤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液晶面板的价格在8月和9月出现了全线“跳水下滑”。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32英寸面板今年9月的结价约为50美金,相较86美元的价格高点下滑超过40%。他认为,液晶面板的价格“跳水”将持续到明年年初。

事实上,TCL科技也在公告中称,今年上半年,供需关系及上游材料供应紧缺,主要显示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第三季度,受海运物流影响及全球部分区域市场需求扰动,TV面板价格高位回调。

大尺寸面板是TCL华星的看家业务。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TCL华星大尺寸液晶面板2721.8万平米的出货面积,是中小尺寸的21.6倍。此外,当期大尺寸液晶面板109.7亿元的净利润,则同比上涨810%。

但需要提及的是,虽然液晶面板价格出现回调,其价格依然高于去年同期。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TCL华星实现31.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47%。而李东生今年8月在TCL科技发布半年报时也已经坦言,下半年彩电屏的价格可能会有下调压力。提高中高端彩电屏的比例,以及增加非彩电屏的销售,都是他当时提出的应对措施。

财报显示,目前TCL华星65英寸及以上尺寸产品出货面积占比接近50%,而今年前三季度TCL华星t3产线非手机类产品出货占比提升至30%。近日,TCL华星还以24.5亿元收购了苏州华星剩余的30%股份。TCL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将增强其在曲面电竞显示屏、特显等市场的竞争优势。

此外,今年7月TCL科技不超过120亿元的定增募资已获证监会受理。TCL科技今年4月宣布这个定增计划将用于其规划的t9产线项目建设。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TCL华星拟总投资350亿元在广州建设的t9项目,主要生产和销售中尺寸高附加值 IT 显示屏。

搭建共生生态

TCL科技去年7月并购的中环半导体也成为今年三季报盈利的重要来源。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环半导体290.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占TCL科技总收入的24%。32.8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0%,约占TCL科技净利润总额的25%。

目前,TCL电子尚未公布今年三季报。但《华夏时报》记者在10月26日了解到,智能终端方面TCL的海外销售额已经占据52%,而海外的利润占比可能会更高。

需要提及的是,创立四十年来,TCL是在逐步调整中才确立了上述三大产业。最近的一次调整,是9月27日TCL科技宣布将其持有的17.54%的花样年股份以5.2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TCL实业(香港)。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2013年末TCL将自己的房地产业务转让给花样年控股,同时认购其增发股份。TCL科技今年8月在回复证监会的公告中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持有花样年控股10.12亿股,占据其总股本的17.54%。目前,花样年控股处于停牌中。

事实上,在10月26日《万物生生—TCL敢为40年》新书品鉴会上,李东生在演讲中也表示,TCL能走到今天,最关键的因素是它的变革创新基因,“这使得我们能够在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够把握机会、勇立潮头。敢为是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基点。”

他当天回忆称,TCL初创的时候,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1981年,正值短缺经济,市场是巨大的。只要敢去做,成功的概率很高。但中国市场大,全球市场更大。从一个小作坊的地方企业,走到现在初具规模的全球化企业,这个过程对企业的竞争力、团队能力和企业家的要求,都有很大的改变。

“至少在中国做实业,特别是做制造业,一定要有利他思维,你的成功一定要与利益相关者的成功在一起,这可能与投资有点不一样。在制造业企业中,这种共生生态非常重要。”李东生当天还这样说。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