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027190610HrXcDxE4bt.jpg

双碳“1+N”顶层设计出台:首提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80%以上

徐芸茜 王悦 2021-10-27 20:06:18

本报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王悦 北京报道

自今年3月份以来,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被多次提及。时至今日,“1+N”的“1”终于来了。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总体要求,提出了主要目标,部署了重大举措,明确了实施路径。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作为指导我国实施双碳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会对各行业、各领域的配套措施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政策指导和支撑。

首次提出“2060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立足于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实际,《意见》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并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

“首先是到2025 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单位GDP 能耗较2020 年下降13.5%,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 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 亿立方米,和‘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保持一致;其次是到2030 年,作为碳达峰的时间点,要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 亿立方米;最后在2060 年,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届时将实现碳中和。”林伯强表示,三个时间节点的明确都是与各阶段的目标规划相辅相成。

而这一系列目标标志着我国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从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的雄心和担当。

此次《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这一远景目标。对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唯一量化目标,林伯强认为,这将为能源来源结构转换速度定下基调,但也保留了一定的空间。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要从现在的“二八定律”比例逐步发展到新能源/化石能源占比“八二”的地位转换,可以看出绿色低碳经济这条主线对于经济转型和绿色生态复苏的强大推动作用,以及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深入落实。

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路线图、施工图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因此,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地顶层设计迫在眉睫。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意见》的提出是为贯彻‘1+N’的双碳政策体系,实现在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统揽全局。N个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要根据‘1’主线提出的工作思路、发展方向和指导意见,进行‘N’多个具体流程和目标的分解,以便于执行层面的具体落实和考核。“祁海坤向本报记者表示,《意见》的提出将推动双碳相关目标分解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上。

《意见》坚持系统观念,聚焦十项重点,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线图、施工图,包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和统计监测体系;完善政策机制。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能源体系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与绿色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战略部署,将对相关产业与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下一步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部署,确保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方面,在于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指导地方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各方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另一方面,将强化统筹协调和督察考核,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及时跟踪、定期调度各地区各领域工作进展,做好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察考核工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