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110160345YWXa5M1qHX.jpg

“首月0元”“免费赠险”等诱导投保者 这家保险经纪公司被处罚

吴敏 2021-11-10 19:21:41

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自去年底以来,就“首月0元”“免费赠险”等有显著诱导性的互联网保险销售方式,银保监会和地方监管局曾多次发文警示,并重拳整治互联网保险长期存在的销售乱象。

11月9日,银保监会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称,对微医(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下称“微医经纪”)涉嫌违法一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审理,并依法向当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法定期限内,当事人未提出陈述申辩意见,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微医经纪的背后是今年4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的微医集团,不过目前,其上市申请已经失效。

以“首月0元”欺骗投保者遭处罚

处罚内容显示,微医经纪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违法行为。微医经纪通过“大家帮保险”微信公众号销售安心财险承保的“大家帮百万医疗险”产品,宣传销售页面列示“首期0元”或“首期3元”等内容。

根据安心财险向银保监会备案的《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住院综合医疗保险(2018款)》的保费计算公式,缴费方式分按月缴费(12期)和全额缴费两种,对于按月缴费方式,投保人每期缴纳保费应相同,首期不应为0元或3元。经查,微医经纪实际销售“大家帮百万医疗险”采用按月缴费方式的,首月收取保费均为0元或3元,与按照备案保险费率计算的首期应收保费不一致。

近年来,为进一步降低投保门槛,吸引用户投保,险企以及互联网平台想尽办法降低交费门槛,为此不惜使用“首月0元”“首月0.1元”的宣传手段。尽管这种“噱头”式的产品宣传在产品销售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很多消费者在并不了解保险内容、保费缴纳等情况下,被“免费”诱导而投保,最后引发消费者投诉或纠纷。

早在去年12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就曾对这些行为进行定性。在《关于安心财险、轻松保经纪、津投经纪、保多多经纪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的通报》中,监管明确批评使用“首月0元”等进行宣传,涉嫌欺骗投保者。

并称所谓“首月0元”实际上只是把首月该收取的保费均摊到后续的11个月,实际并没有让利给消费者;同时,险企以及平台的这种行为也涉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问题”。

此外,多地银保监局也频频发文警示风险。今年9月,北京、新疆两地监管系统就针对互联网保险产品中“0首付”、“低首付”、“限时优惠”等宣传套路相继发布风险提示。

不久前的10月21日,银保监会消保局再次发布《关于防范保险诱导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清晰地认识到“免费”是诱导,极有可能暗藏陷阱和风险。这也是消保局2021年的第五次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认为,从保险产品本身看,上述宣传未全面展示保费缴纳整体情况,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从营销方式看,营销片面强调“首月0元”,却未对保费缴纳整体情况、保险责任等重要内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费者忽视产品重要信息。加之一些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故意诱导消费者勾选“购买”“领取”“自动续费”等选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除了进行风险提示,今年10月22日,银保监会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经营主体方面,对保险机构技术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重点解决消费者反映突出的找不到退保页面、找不到投诉入口、退市产品查不到保单、买的快退的慢等服务问题。在产品开发方面,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长险短做等销售误导问题,以及退保高扣费、健康告知晦涩难懂等投诉集中问题。

事实上,互联网保险正迎来强监管。自2020年底以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过去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了围堵和规范。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相关监管文件的出台,互联网保险市场将在明年迎来洗牌,保险公司也正积极探索互联网保险新业务模式。

母公司微医控股赴港IPO搁浅

资料显示,微医保险经纪成立于2012年8月,拥有全国性保险经纪牌照,和互联网保险销售资质,隶属微医集团全资子公司。而微医集团的前身为挂号网,2015年更名为微医集团,其从医疗服务切入,配齐了在线问诊、医药电商、健康管理。自成立以来,微医共融资12轮,累计金额超17亿美元,腾讯、高瓴资本、红杉中国、高盛实体等都参与其中。今年2月25日有报道称,微医集团分拆旗下数字医疗平台为微医控股,筹备在港申请IPO。今年4月1日,微医控股正式向港交所提交招股申请,开启IPO冲刺。

根据港交所规则,拟发行人向港交所递表时间超过6个月未能通过聆讯、发行上市,其申请状态将自动“失效”。目前,微医控股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已经失效,但失效并不代表上市失败,其还可以通过更新材料继续推进上市。据彭博引述消息人士指,微医计划会重新递交上市申请,不过因更新财务数据需时,因此预计短期内不会有任何具体的交易落实。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控股连接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27万名注册医生,注册用户约2.22亿,并运营了27家互联网医院。

从业绩来看,2018年至2020年,微医控股收入分别为2.5亿元、5亿元、18.3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168%;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9%、23.3%、27.2%。除去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和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等因素的影响,2018年至2020年,微医控股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4.15亿、7.57亿、8.69亿。

当然,在互联网医疗行业,亏损乃是企业常态。尽管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不少公司估值已破百亿美元。但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仅靠在线医疗很难盈利。2021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掀起上市潮,医渡科技和医脉通分别在1月15日和7月15日上市。除了微医之外,自2021年4月以来,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圆心科技相继提交招股书,而随着招股书的披露,其经营业绩也浮出水面。

过去三年多以来,圆心科技加上2021年前8月,亏损额达11亿元,微医和叮当健康累计亏损超20亿元,思派健康亏损34.52亿元,智云健康更是亏损高达45.05亿元,对于亏损的原因,各企业的解释也很统一,均表示“公司还在扩张期,需要积极拓展市场”。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各家企业亏损的核心原因是,医疗是一个链条非常长的产业,对医保支付方式依赖性强,再加上市场又属于地区隔绝划分非常强的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市场拓展,要付出远比其他产业更高昂的成本。”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为服务买单,中国的患者群体还是更习惯于为药品买单。目前的互联网医院几乎没有将服务变现的能力,因此亏损是普遍局面。而对于以卖药为主要收入的互联网平台而言,破除以药养医是长期趋势。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贺滨向本报记者表示,民营资本开创的互联网医院模式,试图打破原有的行业垄断,但这种尝试目前并不成功,主要是因为在强监管环境下,真正的互联网医疗难以进入医疗服务主场,而只能在药品流通或技术服务等边缘领域试探,另外,当下拥有品牌优势的公立医院也不断上线互联网功能,对民营互联网医院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但由于分散型线上公立医院的服务半径有限,与平台型互联网医疗模式天生不兼容,而虽然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但借疫情东风也有可观的发展,不过并未形成真正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而只是线下医院的部分功能延伸。

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医疗行业正迎来强监管。今年10月底,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的规范指向主要针对用药和就诊两个方面:用药方面,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就诊方面,互联网医疗的从业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AI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

贺滨表示,无论对互联网医院还是网售处方药平台,监管一直都很严厉,但过于简单化,这可能会在安全性和可及性之间制造不少冲突,而处方管理和药品回扣是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不宜相提并论。整体而言,目前的监管模式很难兼顾各方利益,一旦出现冲突,新生力量也总是会受到更多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互联网医院还是网售处方药平台的未来,都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可能对资本充足和善于创新的市场主体相对比较有利,这个市场还远未成型,未来应该还会有不少变数。

未来,微医能否顺利在港上市,受到外界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