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120144216hQhg97sYXH.png

央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刘佳 2021-11-20 15:22:34

本报记者 刘佳 北京报道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11月19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在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表示。

报告认为,我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超大型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充足。

同时报告指出,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体量扩大,韧性更强;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对外部冲击的吸收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自主性和稳定性更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

在阐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时,央行表示,加强国内外经济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分析,统筹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静文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这意味着我国政策走向跟其他国家并不相同。”

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

美联储11月的议息会议如期宣布缩减购债计划(Taper),相应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进入实施阶段,由此将引发全球美元流动性边际收缩、全球资产配置调整与风险重新定价,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与经济金融稳定将面临挑战。

11月3日,美联储发布议息会议声明,将于11月中旬启动Taper,每月减少购债规模150亿美元(100亿美元国债和50亿美元MBS),计划在2022年年中结束QE。11月国债和MBS的购买量将分别下调至7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12月继续下调至60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美联储表示,必要时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调整购买的节奏。

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Taper落地并不直接与加息挂钩,现在并不会考虑加息,但目前市场的关注焦点已由Taper转向了2022至2023年的加息路径。

报告指出,今年6月以来,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逐渐明朗,欧央行也吹风将放缓购债速度。11 月议息会议决定将于当月开始缩减购债,市场预计可能于 2022 年年中结束购债。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反映的2022 年加息预期达2 次。欧央行9 月份表示将于今年四季度放缓抗疫紧急购债计划(PEPP)下的购债速度。

“本轮发达经济体放松货币政策较上一轮节奏更快、强度更大,开始调整后,推动美元指数上涨、美债收益率上升,并可能对新兴经济体产生影响。”报告表示。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上轮相比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我国货币政策搞好跨周期设计,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外部冲击。

对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央行表示,下一步,要继续综合施策,积极稳妥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二是深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引导市场主体坚持“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三是不断深化金融双向开放,增强境内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近期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调整,总的方向是边际收紧。但央行认为,要‘以我为主,增强自主性,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这意味着我国政策走向跟其他国家并不相同。”王静文表示。

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在物价方面,央行认为通胀压力总体可控。

2021年第三季度,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带动CPI涨幅降至1%下方。10月CPI同比上涨1.5%,预计四季度CPI温和上涨,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内平稳运行。

与此同时,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提价和低基数等因素影响,PPI涨幅继续扩大,短期内可能维持高位。

王静文指出,在二季度报告中,央行曾用大篇幅解释PPI走高的原因,甚至还单开一个专栏分析“货币与通胀的关系”,但在这期报告中,央行对于物价的态度转为中性。“预计PPI在短期内转向回落,货币政策受到的掣肘将明显减弱。”

展望未来,国际疫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但考虑到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有利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海外通胀上行的影响。央行表示,总的看,我国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央行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有利于物价走势中长期保持稳定。

此外,报告对房地产政策的表述新增了“两个维护”,这意味着房地产金融政策并未转向,而是边际纠偏。

超储率下降不意味着流动性收紧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最新报告中以专栏的形式强调,要客观看待超额准备金率下降。

此前,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由于二季度超额准备金率低于上年同期,也低于一季度末,因此引发了市场对降准的热议。

但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四季度降息降准必要性不大,关键还在于增强信贷增长。

报告指出,客观看待超额准备金率下降。本世纪以来,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需求逐步减少,超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近两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央行通过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以及完善流动性管理和短期利率调控框架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需求,金融机构超储率进一步下降。今年前三个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分别为1.5%、1.2%和1.4%,同时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更加平稳。

“当前不宜单纯根据流动性总量或超储率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更不能认为超储率下降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观察市场利率才是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央行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