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又有重大动向。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万人,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而此次《意见》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到2025年,老年人家门口的 “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意见》出台一方面将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和保障体系落地,另外也标志着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带动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以及适老相关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浪潮。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能否让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的心愿,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成为关键。
“十三五”期间,我国构建起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此次《意见》提出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
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探索并推动建立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的模式。街道社区负责引进助餐、助洁等方面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社区组织引进相关护理专业机构开展居家老年人照护工作。
安馨康养集团创始人鄂俊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大背景和趋势下,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成为居家养老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政府将在“十四五”期间为200万户经济困难的失能、残疾、高龄等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同时,鼓励更多家庭通过市场化路径开展适老化改造,也将带动适老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政策引导和鼓励下,大力支持老年产品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辅助性以及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产品,企业和科研机构会加大老年产品的研发制造力度,满足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
近两年,一些城市的社区养老驿站建设由热闹转为冷清,甚至纷纷关门的现状引起关注。《意见》提出,政府要培育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并指导其规范发展,引导其按照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鼓励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为依托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养老体系建设重中之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能够提供入户的服务,4000多万的失能老人不可能都去住养老机构,尤其是让半失能老人在家里能够得到入户养老服务,通过连锁经营模式,在社区把养老服务体系做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其实,在注重亲情纽带的传统理念中,四世同堂也是许多人向往的居住状态。《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对赡养负担重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
《意见》要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补建一批养老服务设施,“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逐步完善。
互联网+长护险是服务保障突破口
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成为横亘在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一道门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达到4809万,2050年将上升至1.2亿。该中心还预测,失能老年人的增速快于半失能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是人民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是刚性需求。
对此,《意见》明确,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按照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要求,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依托护理院(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
为了方便失能老年人照护,《意见》还提出了发展“互联网+照护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意见》多处对智慧养老提出要求,不仅包括智慧养老,还包括智慧助老,特别注重从完善信息化系统的角度,通盘考虑,强化数据治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黄石松认为,《意见》在第十四条中明确,“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这就使得政策措施不仅有力度,还有温度,让老年人安心、放心。
对于多年来群众和业界呼声高、落实难的长期护理保险,《意见》中回应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指导地方重点围绕进一步明确参保和保障范围、持续健全多元筹资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待遇政策、健全待遇支付等相关标准及管理办法、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现有试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在黄石松看来,《意见》进一步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长期照护服务能够生根落地。
“必须解决养老服务的钱的来源,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谁来买单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要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党俊武表示,现在长护险制度推进慢的原因在于,企业觉得从员工年轻时开始缴费的话,会加重自己的负担,实际上,随着养老和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下调,即使缴纳了长期护理保险,企业负担总量并没有明显增加。
他还提出,一旦老人失能半失能,按照西医体系护理费用成本很高,如果按照中医理论来主导老人的长期护理,费用则会下降一大截,并且也有明显效果,所以需要对养老护理服务模式进行变革。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