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201223537r6ke2kYUH2.jpg

走华为的路?联想牵手吉麦新能源入局汽车业

刘凯 翟亚男 2021-12-2 07:20:37

本报记者 刘凯 翟亚男 北京报道

与华为、小米一样,在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趋势的当下,联想集团(00992.HK,下称“联想”)也正在从传统电子业务向外部拓展。

据官方消息,日前,联想与吉麦新能源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并成立了“5G智能生态联合创新实验室”。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车联网、云解决方案及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新能源造车数智化转型。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懂的通信CEO王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迎来了升维时代,而升维的核心是数智化,路径是软件定义化。在升维路上,车企不仅需要自身的数智化产研能力,更需要与生态伙伴的跨界合作。”

“不造车”的联想能否帮助车企造好车

近年来,随着生活需求的提升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迎来了全新的高度,尤其是在5G网络的推动下,物联网场景不断落地,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行业规模也在不断升维。在此背景下,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趋于主流。传统车企积极转型,有软件经验的互联网、ICT大厂也顺势入局。

作为头部IT企业,联想自然也不会落后。2014年,联想发布了联想汽车电子解决方案。2015年,联想成立全资子公司联想懂的通信有限公司(下称“懂的通信”)。根据官网信息显示,懂的通信致力于为各种交通工具的智能化提供端到端的一体化行业解决方案,涵盖通信服务、智能车联终端、全球智能车联计算平台、车联大数据等。截至目前,已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合众(哪吒)汽车、零跑汽车、爱驰汽车等造车新势力选择懂的通信为其车联网服务商。这也意味着,联想的车联网技术,已经收获了不少车企的认可。

此外,近年来,联想旗下的联想创投也投资了不少汽车领域相关的企业。蔚来汽车、宁德时代、芯迟科技都是其孵化的明星企业。同时,包括在车载专用芯片领域的寒武纪和比亚迪半导体也都获得了联想的投资。对于联想而言,通过投资优秀的芯片企业,可以帮助其突破汽车芯片的桎梏,也可以使自身在汽车行业上游核心的芯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通过对整车制造企业的投资,也让联想从芯片到整车制造,完成了全方位的布局。

得益于在车联网领域的实践经验,今年3月份,联想旗下子公司联想未来通信科技(重庆)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联通,发布了全新的“5G+MEC+V2X”车联网解决方案,并高标准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云网融合事业部总经理魏建强表示:“该方案通过5G网络和联想边缘计算、云计算平台的协同等,形成以5G网络为基础的人、车、路、网、云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从而加快了5G和车联网产业的发展。”

探索科技(Techsugar)首席分析师王树一表示:“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新车产销第一的位置,但零部件供应链的自主程度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因此行业蕴藏巨大的商机。同时,车联网是5G三大应用场景之一。因此,联想切入汽车领域,既可以利用自身在通信领域积累起来的优势,又能通过实际应用反过来支持通信技术向下一代演进。”

汽车行业再次成为互联网公司战场

虽然联想在汽车领域的布局越来越完整,势头也越来越猛。不过,现在的汽车产业呈现出头部企业扎堆的现象,联想能否突出重围,还是未知。

2021年1-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56.6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增幅均超过180%。而根据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比要达到40%。按这个目标估算,未来九年平均每年占有率要增长近3%,这也意味着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将要达到万亿规模。因此,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规模和持续提高的渗透率,科技巨头也都在汽车领域进行布局。

与传统车企不同的是,互联网公司在智能化方面本就有不少底蕴。因此,在智能化汽车成为主流的当下,他们的进入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今年11月,腾讯发布了智慧出行业务版图,为车企提供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数字营销、出行服务、汽车云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多个产品和解决方案。根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腾讯生态车联网TAI与35家车企合作,累计搭载超过700万辆汽车。而华为则在2013年就推出了车载模块ME909T,并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经过数年的迭代后,华为在去年推出了全球首个5G车载模块MH5000。成为了车载通信模块领域的开拓者。截至2021年3月,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相关专利已经超过350多项,涉及发动机、驱动系统、散热系统、电池等汽车的多个环节与零部件。而华为也一直明确自己的定位,“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以技术赋能的形式深度参与多家汽车制造商的新能源车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科技公司,例如小米决定以整车厂的身份造车。但汽车的硬件开发比一般电子设备更加复杂,研发及制造不仅需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满足安全、质量、排放标准等监管指标,科技公司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和责任。

而对于汽车厂商而言,科技公司的入局并不是使其更为轻松的方式,而是让其更加有紧迫感,毕竟谁也不想成为科技公司的代工厂。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约翰•保罗•麦克杜菲(John Paul MacDuffie)认为:“最初的较量是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进入汽车市场,然后传统车企做出应对,并对进攻进行反击。但如果说未来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将完全主导汽车行业,我对此表示怀疑。”

责任编辑: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