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202174656bXGcvXFM03.jpg

对话迈迪顶峰COO张峥:精准医疗时代探索房颤患者治疗新手段「华夏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

郭怡琳 2021-12-2 20:49:58

迈迪顶峰COO张峥

本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心血管病患者数量众多,且死亡率常年居首,适应症人群基数大,市场需求强。因此,心血管领域投资者关注的一个赛道,潜在市场充满想象空间。

而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通过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配合相关生物信息和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建立的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当精准医疗遇见心血管赛道,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国内第一批布局结构植入赛道的企业,早在2005年迈迪顶峰就摒弃了冠脉植入赛道这大片的红海,继而专注在结构性心脏病植入器械研发工作。迈迪顶峰一直致力于提供心血管疾病治疗整体解决方案,旨在成长为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领先技术服务供应商。11月26日举办的2021首届华夏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迈迪顶峰COO张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精准医疗时代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治疗探索。

《华夏时报》:迈迪顶峰如何定位自身未来发展的细分领域,着重于哪一部分市场?

张峥:北京迈迪顶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我们一直精心耕耘于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进行器械研发和创新。这十多年来一直聚焦在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以及心律失常里面的房颤领域,开发高品质的医疗设备和高端医疗耗材,以此提供心血管治病的整体解决方案。

通过在心血管三大疾病“数千万瓣膜病患者、五百多万先心病患者、数千万心律失常(其中1300万房颤和500万心源性卒中患者)”治疗领域的布局,围绕疾病整体解决方案的目标,提出:瓣膜病治疗“解剖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先心病治疗:“母胎筛查,出生救治,终身干预”,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心脑同治,卒中干预”的理念,利用介入技术和微创技术,开发了19个创新产品。

《华夏时报》:迈迪顶峰为何选择房颤作为研发的主战场?

张峥: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跳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在全球已有的3300万房颤患者中,中国患者数量超过1300万人。但事实上,这个数字只是冰山一角。根据著名心血管专家霍勇教授曾经提到的,我国房颤早期诊断和知晓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患者知晓率只有40%左右。在现在这种医疗环境之下,即使发现了房颤,临床医生在抗凝的治疗里面,也往往对出血的风险顾虑很大,使得大量房颤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为房颤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提升很快的一个疾病。60岁前房颤在人群中发病比率只有0.77%,但是到70岁以上发病率到5%,80岁以上达到10%。房颤的定义就是由于心电异常悸动和多个折返,导致心房悸动在300次到600次/分钟的频率,就是心房跳动在300次到600次左右。房颤这个疾病由于起病比较隐蔽,又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导致我国房颤诊断率和治疗率非常低下。这样一个巨大的患者人群基数,以及因房颤导致心源脑卒中的发病率,都是我们开发产品市场的动力。有这么大的市场,跑道上有这么厚的积雪,使得我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开发,充分奔跑。

《华夏时报》:迈迪顶峰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临床诊疗的?它解决了传统医疗行业中哪些痛点和难点?

张峥:房颤患者治疗主要有两个策略,一是控制心律,二是脑卒中预防。控制心律,现在很大部分患者通过药物进行治疗。有的药物比如像胺碘酮等,虽然可有效控制患者心律,但是长期吃副作用较大。此外,通过抗凝药物防止脑卒中的发生方案,长期服用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近年来,主流学术观点建议通过手术治疗防止房颤脑卒中。手术治疗里面传统外科治疗,在心脏外科手术里面,把左心耳部位切掉、缝上或者封闭介入上。内科现在就可以用封堵伞的手术器械把里面封堵上,这样达到对房颤病人脑卒中的预防。

这种治疗方案的理论基于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病因出发。每个人心脏的左心房上面有一个结构叫左心耳,它的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重建是形成血栓最主要的原因。当患者发生房颤时,里面的血液没有办法主动收缩给排出去。这时候左房里面大部分的血液是通过二尖瓣开合流到左心室,而左心耳里面的血液就会形成瘀积。如果患者血液状态为高凝状态,就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房颤消失以后,如果血栓没有附着在左心耳壁上,血栓就很容易被排出,流到左心室,进一步打到主动脉里面去,容易发生脑卒中,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我们了解到房颤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90%的血栓是来源于左心耳,所以怎么对左心耳进行治疗是很关键的一个事情。

我们公司研发的两款产品可以对房颤引起的脑卒中进行有效预防,一是左心耳闭合系统,通过在心脏外膜夹闭左心耳,在左心耳外边开口,通过两个施以恒力的夹杆,把左心耳闭合上,这样很大的优势就是左心耳的血液和血栓没办法流到左心房里面去,彻底断绝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流交通情况,左心房血液不会再进到左心耳里面去。这是一种,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外科手术,即使是微创,也是需要外科开刀手术治疗,这样有些病人就会有顾虑;左心耳封堵,就可以消除这些顾虑,它是通过导管进到股静脉,然后再往上走,到右心房,从右心房进行房间隔穿刺,到达左心房,把一个器械释放到左心耳开口处,堵住左心耳,使得左心耳的血栓不能流出来,这也是一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左心耳封堵技术。

我们为什么要研发左心耳闭合系统?就是因为现在对于外科处理左心耳来讲,传统的方法就是缝合、结扎、切除,或者用吻合器给切掉,使得左心耳没办法再发生血液进去和流出的情况。事实上,国外有很多研究提示,这种传统的心脏外科方法处理左心耳成功率不到80%。

国外有一项研究数据,观察植入三年以后患者的心律和抗凝状态:通过把左心耳闭合系统植入到人体三年以后,3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窦性心率,有效率可达到70%。剩下10例房颤患者中,7例不再进行抗凝治疗,有3例依然有房颤,还需要抗凝治疗(医生最开始的学习曲线问题)。因此,我们通过一些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看出左心耳闭合是治疗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发生的最有效手段;最近的LAAOS III的5-8年的大样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华夏时报》:请您展望下迈迪顶峰的未来,以及您眼中下一个十年,医疗行业还会发生哪些颠覆传统的改变?

张峥: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们利用精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对房颤病人更快捷、更准确地诊断出来。通过早期对房颤病人的诊断和快速诊断,我们可以拥有更有效的手段,利用循证医学大数据统计帮助我们分析哪种手段对于病人最合适、最有利。进而我们利用先进的器械对病人进行更有效、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从而对于这样一个医学事业上,通过精准治疗完成器械开发和病人选择治疗的方式。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