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时至年末,新一年经济增长路线图正逐渐浮出水面。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瞻,此次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而在此之前的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也表示,围绕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政策要增强发展动力、社会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线。
“2020年我国在主要国家经济普遍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2.3%的增速;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超过预期目标,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社科院院长谢伏瞻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新动能不断增强,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8%,提前完成全年6%以上的预期目标。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多地疫情点状反复等,这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压力。
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看来,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比如仍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供需两端偏弱的状态还有可能持续;“四期叠加”形成负面效应;此外,2021年高基数对2022年经济增速产生抑制效应。
“面对上述不利因素,政策层面增加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连平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按照中国社科院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2022年预计增长5.3%左右。
政策仍需精准施力
今年,我国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按照要求,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同时,明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和12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时提出的,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要求一以贯之。
当前,在境内物价走高、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货币政策没有较大放松的条件。
“2021年底至2022年上半年,央行仍有可能会小幅降准,继续释放利率市场化改革潜力,推动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公开市场操作更具前瞻性,满足季节性、阶段性的流动性需求;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普惠金融政策、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继续扩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连平表示。
12月6日,央行正式表态,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据了解,本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财政政策方面,连平建议,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财政支出重心可能前置至上半年,帮助上半年经济平稳渡过压力较大时点,重点可能会放在保市场主体、保收入和保就业上。因此,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相关支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将重点支持新基建、生态环保和民生项目。政策通过棚改、旧改,以及传统基建发力的可能性很小。预计2022年财政赤字率将保持在3%以上。”连平表示。
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不过,2022年,国际环境严峻态势将依然存在。比如,供给方面受成本上涨、减排环保、“双限”和能源短缺影响;因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口增速放缓,影响制造业投资和就业;内需消费的恢复受疫情影响仍有一定不确定性。
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启收紧周期,中国货币政策空间受挤压;主动去库存周期,对投资形成下降压力;房地产下行周期,拖累相关产业和消费;信用偏紧周期,信贷社融增速下降导致市场融资环境偏紧,这都需要警惕。
会议要求,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稳增长重点在扩内需,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会议把促消费持续恢复,放在扩内需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扩大有效投资,我们预计以‘十四五’规划项目为代表的重大项目等,可能是重要抓手,包括一些重大基建项目、产业科技、民生项目等。”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
微观政策方面,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这是针对疫情以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畅以及维护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的。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供需、上下游的循环;促进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供应链韧性,维护经济安全。”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
在此之前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也听取了加强宏观调控、提升政策效能,改善进出口结构、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生产制造装备水平、加快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健全人口服务体系、激发内需增长潜力,完善我国疫情防控策略、为稳增长打牢扎实基础,强化法治保障和政策引领、科学有序推进“双碳”目标,转变涉企财税支持方式、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加大改革力度、助力推进共同富裕,强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导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发挥民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积极作用,完善科技领域“揭榜挂帅”工作机制,加快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等意见建议。
按照政治局会议要求,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改革开放政策要增强发展动力,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社会政策要兜住民生底线,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赵伟发现,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及防风险,是否意味着政策重心完全转向稳增长,还不宜过度解读。例如,强调财政更可持续,就已经隐含了避免债务扩张过快的问题。后续还要进一步关注相关部委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