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晓超 陈锋 北京报道
继代持事宜厘清之后,百亿私募鸣石投资控制权之争再曝人事方面的“新剧情”。
12月9日,鸣石投资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确认,李硕已从公司辞职。
这意味着,今年10月爆发的控制权争夺彻底落幕,一度被李硕“停职”的袁宇获得“全胜”。
而这也意味着,二人10月18日联合发布的“解决方案”,在尝试了1个多月后,未能奏效,最终还是以一人彻底出局告终。
总裁辞职
上海鸣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基金业协会的备案资料还未更新,目前尚未体现李硕的离职,他依然挂着“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执行董事”三个头衔。
《华夏时报》此前曾报道,李硕、袁宇二人的纷争,很早就体现在了公司的信披层面,外部人士分不清楚到底谁是CEO(总经理)?
比如,基金业协会备案资料显示李硕是“总经理”,鸣石投资今年9月一份韩国路演资料显示袁宇是CEO,公司英文版官网显示袁宇的头衔是创始人兼首席策略官,公司在美国证监会进行私募基金投资顾问身份备案的资料又显示,袁宇自2010年起至今一直担任公司CEO,而李硕的头衔是股东和CMO(首席营销官)。
今年10月18日,在厘清股权代持事宜后,二人曾发布一份被外界视为“友好共处”的联合声明。声明明确,袁宇继续担任公司策略技术部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策略研发工作;李硕继续担任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市场工作。
如今看来,尝试了1个多月后,未能奏效。随着李硕的离开,鸣石投资的控制权之争,最终以袁宇在股权层面和职务层面全面胜出而结束。
最新的工商备案资料显示,袁宇为公司法人代表、执行董事。12月9日,鸣石投资方面向《华夏时报》记者确认,CEO职务由袁宇担任。
离开鸣石投资的李硕,下一步动向目前未知,截至发稿时,他尚未回复《华夏时报》记者发去的邮件。
最新工商备案资料显示,李硕目前仍间接持有鸣石投资少量股权,其早年持股和任职的两家公司处于注销状态。
李硕早年的背景似乎与金融投资无关。
基金业协会的备案信息显示,他最早的工作经历发生在2002年,从事的是出国服务业务,2002年在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留学服务中心吉林维信留学分部任职经理,2005年担任吉林市维信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07年起担任吉林市中信出国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10年起进入鸣石投资。
今年10月曾有鸣石内部人士对外透露,李硕与袁宇是初高中同学。
《华夏时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袁宇的个人简历显示,袁宇2001年取得了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士学位,2003年取得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宾夕法尼亚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的论文方向为金融行为学研究。
论文发表2年后,鸣石投资成立。
恢复申购
控制权纷争,影响了公司产品的发行。今年10月14日,鸣石投资暂停了旗下产品的申购。
如今,纷争落幕,申购也已悄然恢复。《华夏时报》记者从接近鸣石产品渠道的人士处获悉,进入12月份,公司产品的申购已经重启。
在量化私募被“神化”的2021年,主打量化的鸣石投资业务规模扩张迅速。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鸣石投资新发基金数量达93只,在行业中位列第24位。
业绩方面,其代表产品之一的“鸣石春天十三号”在9月17日触及了年内的收益高点66.69%。这一水平在百亿量化私募中的排名也相对靠前,可谓公司发展正值“春风得意”之时。
只是不曾想,随后便发生了内斗事件,“乐极生悲”。
10月13日凌晨,袁宇一份告员工书被曝光在网络上:“我非常震惊地得知李总宣布了解除我在公司的职位以及我对策略组的管理,这直接打破了我们的默契——不损害鸣石的利益,因为这已经直接触发了‘关键人条款’,接下来鸣石恐将面临大量赎回。”
当日下午,李硕方面通过鸣石投资官方微信号发布声明,称鸣石投资自2010年成立起一直由持股超50%的李硕控制,股权结构清晰,从未发生过变化,“鉴于袁宇在策略技术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举措,公司董事会决定暂停袁宇策略技术部负责人的职务”。
但袁宇方面晚间放出“大招”,称自己实际享有85%股权,是真正的实际控制人,李硕所持股份为代持,并披露了一份显示有李硕2017年1月签字的代持协议。
代持的说法让业界大跌眼镜,原因是基金管理人股权代持是监管明确禁止的行为。此事据称也引发了监管部门人士的介入,于是10月15日,袁、李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将积极处理分歧。
10月18日,二人再次发布联合声明称,袁宇继续担任公司策略技术部负责人,全面负责公司策略研发工作;李硕继续担任公司总裁,全面负责公司市场工作。
10月20日,鸣石投资进行了工商备案变更,新股权结构为:上海松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松盟投资”)持有鸣石投资85%股权,为控股股东,袁宇持有松盟投资72.5%的股权;李硕不再直接持有鸣石投资股权,仅持有松盟投资10%股权。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