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2102121282dqdEWF3Bq.jpg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新定调:加码宏观政策,发力高质量发展

张智 2021-12-11 06:54:01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定调2022年经济走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

按照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当前,我国经济正平稳增长,结构越来越健康,竞争力也不断加强,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上疫情冲击,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中国虽然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威胁,虽然存在着金融脆弱性的问题,但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低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CMF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

在他看来,从2016年开始,中国企业杠杆率水平已经开始下降了,所以,应该保持警惕,但不需要过度担心,可以适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按照部署,宏观政策方面,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货币政策再定位不是传统简单意义上的紧或松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迎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一方面货币政策要更加积极灵活,同时控制好通胀预期,但是更加需要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表示。

宏观政策可适当加码

宏观政策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余永定看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适当加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虽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发各种票,代购券,鼓励消费,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所以,关键还是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刺激那些能够刺激有效的东西,比如基础设施。当前,新基建、科研、创新等都有非常大的空间和余地来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刺激有效需求。”余永定表示。

在他看来,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加大财政支出,而不要急于缩小财政赤字。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或者是中央替地方政府发债,这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同时,财政货币政策的一个条件就是深化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使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应有的效果,否则,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能真正落实,也不能真正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

货币政策方面,在于泽看来,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新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再回到传统的状态,而需要在思想和实践上对货币政策进行重新定位。

“在这样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能够更加积极发挥其作用,所以要更加有意识的利用好货币政策。在政策取向上,我国的货币政策不能进行过度放水,但要更加积极的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作用,要强化与整个宏观政策的协调。在政策目标上,未来的货币政策需要在价格基础上更加关注就业和经济增长。”于泽表示。

在政策工具上,他建议,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化红利,非常规货币政策未来可能在整个货币政策体系中会逐渐常规化,所以要做好相应的储备,重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近日央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目的是为了支持中小企业,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方向的改变。在余永定看来,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恐怕还会继续降准,也或将有一些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

“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一方面要尽可能长期保持正常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正常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降准降息就是排除项,而是应该在加强形势研判的基础上,当出手时就出手。”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在于泽看来,对明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仍是建议进一步考虑适度降准,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发挥好货币政策稳增长的作用。

发力国内高质量发展

不仅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结构政策方面,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

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科技政策方面,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则要激活发展动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社会政策则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因此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

“各类税收政策涵盖中小微等较大范围企业,有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克服当前困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表示。

同时,要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推动财力下沉,更好支持基层政府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和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