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227211854UqYDNGB9sj.png

斥资200亿!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国家队”来了,中船携手“三桶油”等十巨头组建海工平台

王潇雨 黄兴利 2021-12-27 21:52:53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黄兴利 北京报道

随着中国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更多领域的能力提升作为新一阶段的核心目标,相关领域的重组以及专业化平台的搭建就成为一个时期以来企业资本运作以及重组整合的关键动作。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包括海洋装备制造在内的船舶制造领域,在中国早已经成为全球造船大国的基础上,尽早实现船舶以及海工相关技术装备在设计、研发、关键部件配套以及建造等领域的突破,已经成为行业从大到强的瓶颈。

200亿组建专业平台

12月24日晚间,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集团”,000039.SZ)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中集海洋工程”)拟与包括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等十家企业共同组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平台。

这个新平台被命名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工技术”),参与出资建立的企业还包括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远洋海运”)、招商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招商局投资发展”)、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车”)、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交集团”)以及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投”)。

公告显示,中国海工技术作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创新型专业技术公司,未来将主要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其中主要包括聚焦海工装备总体设计、装备总装两个环节,其目的在于提升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国际竞争力;信息技术赋能,加快提升海洋工程智能化水平;以及开发和推广应用海工装备相关软件等。

中国海工技术注册资本200亿元,据公告显示,中国船舶出资38亿元,占合资公司19%的股份。其他参股公司各出资18亿元,分别占合资公司9%的股份,所有股东出资方式均为货币出资。首期到位资金人民币20亿元,全体股东按照持股比例以货币出资。首期到位资金主要用于满足统筹资源、搭建创新体系、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等需要。其余注册资本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30年内缴足。目前暂无其余资本认缴计划。

为了提升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实力,并产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中国早已经开始通过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其中包括民机制造、轨道交通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领域,也包括正在推进中的船舶制造等领域。

而在海工领域也早已经有过动作,2019年,中海油以及中国诚通就曾牵头与五家海工装备制造央企共同组建了中央企业海工装备资产管理平台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参与方的说法,此举是为了发挥整体优势和专业优势,推动各方优质资源互补,提升我国在海工装备市场的话语权,确保海工资产的质量和价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从制造平台层面推动对海工领域的整合,实际上也早已经在计划之中。在今年8月举行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上,相关负责人就已经明确表示:“今年下半年,国资委继续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突出主责主业,来进行(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要在输配电装备领域、现代物流领域、战略性资源领域、粮食储备加工领域和海工装备领域大力推进重组工作。”

提升竞争力

和12月24日刚刚宣布将总部迁往上海的中国船舶一样,中国海工技术也将总部设置在上海,从而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产业聚集的优势与船舶制造上下游产业对接。

海工产业链条包括咨询到设计、建造、设备配套直至总包等领域,作为一个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行业,欧美国家在海工技术领域,尤其是高端的优势非常明显。

欧美在船舶制造业以及海洋探索方面数百年积累下来的经验造就了一大批行业内顶尖的细分领域企业,在为海上石油钻探平台、FPSO、半潜船以及各类海洋工程船提供设计方案、配套设备乃至总包等领域建立起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

中国海工制造业起步较晚,因此尽管在最近十多年里抢占了一部分原本由韩国等把持的中低端市场,但高端设备仍需要依赖于一些欧美企业,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仍存在大量短板。

大部分企业只能制造低端产品,即使能制造高端产品的企业,也不具备自主配套能力,有些产品还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为此付出高额的专利费。

有船舶制造领域的资深从业者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海工制造目前在大型工程设计、装备研发以及核心配套领域仍然被欧美等发达国际的企业“掐脖子”,很多项目的利润大头都被分走,自己只能赚“辛苦钱”。

“如同造船业一样,欧美企业总体的趋势是把高附加值的设备,比放入钻井装备、电气系统、动力系统以及定位等关键设备都攥牢牢握在手中,其他国家即便是能获得诸如海上钻井平台或者大型工程船之类的订单,其关键设备乃至整体方案设计还是要找到那些在不同领域具有很强优势的欧美企业来做,这一点造船业也差不多,豪华邮轮这样的高利润产品欧美船厂自己接单,货轮之类的基本也都留给了中日韩等国家,但很多船上的装备自己生产不了或是不够好,还是要靠采购。”前述人士表示。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海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建立起很强的制造能力,在不少领域的配套设备方面都形成了基础,下一步就是要从传统的造船业思维中脱离出来,通过专业平台从基础的设计、研发到制造、配套全面补短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