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112064804TcbdBSVxt4.png

2020年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投入超2400亿,数据治理仍面临四大难题

傅碧霄 2022-1-12 09:30:26

本报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数据要素对于金融业的意义日益凸显。数据如何更高效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当前数据应用存在着哪些待解难题?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业内高度关注的话题。

2022年1月9日,由瞭望周刊社指导,瞭望智库主办的“第六届新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给出了另一组数字:2020年,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投入超过2400亿元,同比增长21%,信息科技人员数量接近15万人,同比增长超过17%。同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相继设立,目前已有14家。

“数字新经济驱动银行业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阶段。”刘峰说道。

另一方面,刘峰也指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数字化转型方向不明确、数据治理缺陷明显、专业人才短缺、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僵滞、对新型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接下来,在纵深推进银行业数字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些问题。

关于数据治理面临的问题,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梅建平则总结为性能、确权、共享、安全等四大难题。

其一是数据处理的性能难题。据国际数据中心公司的报告,2020年以来全球数据存储量年增长率将维持在50%左右,到2030年全球数据存储量将达到2500ZB。当前,数据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处理能力的上限,若信息技术仍然是渐进式发展,则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将远远落后于指数增长数据量。所以,数据技术需要创新式、跨越式、颠覆式发展。

其二是数据的权属确定难题。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具有独特的属性。数据更新速度快、无限可复制,且种类层级多样。因此,数据确权和标记十分困难。目前,关于数据确权的理论与技术实践探索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当前对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展的实际需求。

其三是数据的受控共享难题。数据烟囱、数据孤岛问题依然严重。数据共享流通障碍重重,高质量、高价值的数据资源供给不足,缺乏支撑数据可信共享的有效技术手段。同时,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数据本地化政策倾向明显。数据本地化的形势下,从单纯强调数据存储要求转向数据要素流转全生命周期,就需要对数据采集、处理、出售、保存、共享等各环节进行监管。另外,数据跨境流动呈碎片化,也值得注意。

最后是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难题。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真假难辨,多系统、多环节的信息隐性留存导致数据跨境跨系统流转追踪难、控制难,数据确权和可信销毁更加困难。数据泄露事件也层出不穷,超级网络平台数据垄断加剧,数据滥用、误用情况严重。

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在金融业中已得到普遍重视。不少金融机构、数据平台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如北京金控集团通过旗下的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就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

《华夏时报》记者向北京金控集团相关人员了解到,近日,北京金控落地了全国首个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授权北京金控下属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建设金融公共数据专区,承接公共数据托管业务。目前,专区已汇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所需的工商、司法、税务等多维数据25亿多条,覆盖14个部门机构、240余万市场主体。

在普惠金融方面,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推出了京云企业征信平台,突破数源局限,引入专区汇聚的税务、社保、公积金等高价值公共数据。截至目前,京云企业征信平台已利用开通的118个数据接口,累计为银行、保险、担保等44家金融机构和2万多名平台用户提供服务800多万次。

北京金融大数据公司还与金融机构联合研发“信易贷”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落地使用,累计贷款发放超过200亿元。

责任编辑:孟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