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当前,中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在1月15-16日召开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曹宇介绍,截至2021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共3.63万只,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同时资管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交银理财总裁金旗就指出“资产荒”的问题需持续关注。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则表示,理财公司应进一步完善现金、固收、混合、权益、另类五大产品线,提升养老理财为主的长期理财占比和跨境理财通试点规模。
过渡期顺利完成
曹宇表示:“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目前,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3家开业运营,保险资管公司达33家。
银行业保险业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截至去年年底,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也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
曹宇还指出,保险资管产品基本实现净值化转型,产品投资运作进一步规范。融资类信托占比不断下降,通道业务大幅压降,不合规信托项目累计压降超过80%。一些复杂嵌套、池化运作等高风险业务得到整治清理,资金空转、脱实向虚情况得到根本扭转。
建信理财董事长刘兴华也认为,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经历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大规模的净值化改造,彻底告别资金池与刚性兑付,期限错配、高杠杆与多层嵌套。市场规模在切换和巨变中平稳增长,已经超过29万亿,净值化比例接近90%,11家大型机构理财规模占总规模比重超过50%,理财业务进入新阶段。
同时,银行保险业资管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据曹宇介绍,截至2021年11月末,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金近40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13%。理财、保险资管、信托资金投资股票、债券规模超过27万亿元。
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也得到进一步满足。银行保险业资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截至2021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63万只,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全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刘兴华表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核心板块。超过8100万持有理财的客户,形成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核心客群。以理财为代表的轻型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经营能力迭代进化和估值提升发挥关键作用。
刘兴华指出,作为新型金融机构,理财公司在理财总量中的占比超过80%,在整个资管市场中,成为公募基金、信托后第三大子类。
据刘兴华介绍,建信理财作为我国第一家理财公司,去年年底规模达到2.18万亿,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理财公司。客户数量达到1300万,较2019年增长4倍,所有兑付的产品均为客户带来正回报。另外,2021年建信理财绿色资产增速是管理规模增速的3.4倍。
挑战与未来发展
交银理财总裁金旗认为,银行理财行业经过这3年过渡,未来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但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去年的资产荒,各家机构都感觉到在市场上获取合意资产压力越来越大。而未来这方面压力会继续增大。
金旗指出,从整个市场的数据来看,中国市场目前整体规模的容量还比较有限。债券市场总体容量约为120万亿元,股票市场约为80万亿元,一共是200万亿元的资产。但现在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了110万亿元。如果未来行业以10%-20%的速度增长,整体的标准化市场容量是否能支撑各家机构的快速发展,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所以我们期待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当然,近几年特别是今年,债券和股票市场总规模应该会有非常大的进步。”金旗在论坛上这样说道。
我国资管市场和成熟市场最大区别在于,我国的长期资金来源较为缺乏。从中美两个市场的比较分析来看,资金来源结构最大的区别是,美国市场40%的资金来源于养老金,而中国市场这个数字仅有4%左右。养老资金一个最大的特点是长期投资,从资管行业的规律来讲,资金期限越长,能为客户带来回报也就越长。因此,金旗认为,养老资金来源不足是我国市场波动较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旗表示,交银理财已经在养老理财领域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未来做大养老理财的规模。
另外,金旗指出,根据海外成熟市场的规律,另类投资的比例通常为25%-30%。全球性的财富管理公司大量参与银行贷款、消费信贷、按揭贷款等领域,这也值得中国借鉴。
关于资管行业未来的发展,刘兴华表示,理财公司需提升投资投研能力,着眼长期可持续的资产结构,强化股票和挂钩指数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加大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理财公司还应进一步完善现金、固收、混合、权益、另类五大产品线,提升养老理财为主的长期理财占比和跨境理财通试点规模。扩大定制化产品的体量,实现特定客群和产业链条内资产与资金的微循环。
在监管层面,曹宇表示,资管行业发展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改革也向着纵深继续推进。“我们将持续完善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逐步形成贯穿监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