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谨嫣 陈锋 北京报道
家具制造行业巨头索菲亚(002572.SZ)决定在2021年报中计提约9亿元的坏账,如此其2021年第四季度扣非净利润亏损将超7亿元。接近索菲亚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由于公司评估到对大客户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不大,于是决定对该笔账款“早一点准备”,尽早完成计提损失。
抛却该笔计提的影响,事实上索菲亚2021年业绩还算尚可,其三季报表现亮眼,净利润同比增长23%,已基本回归疫情前水平。或由于大客户对公司影响较大,2021年以来索菲亚股价断崖式下跌,接近腰斩。根据2022年2月6日公告显示,多家机构投资者对索菲亚进行调研,并有券商发布看多研报。历经此次遭遇,索菲亚估值能否修复?
净利润下降九成
近日,索菲亚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实现收入100亿元至104亿元,同比增加20%至25%,此前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为83.6亿元; 净利润1亿元至1.5亿元,同比下降92%至87%;扣非净利润0.2亿元至0.7亿元,同比下降98%至93%。
预计第四季度实现收入28亿元至32亿元,同比下降2%至15%;净利润亏损7亿元至7.5亿元,此前2020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为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7.2亿元-7.7亿元,此前2020年为4.7亿元。
索菲亚在公告中解释了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三个主要原因,包括大客户违约,生产成本上升以及销售费用持续增加。
其中,影响净利润最主要原因系大客户严重违约。索菲亚在公告中称,2021年下半年公司大宗业务主要客户及其成员企业,到期商业承兑汇票遭遇大面积违约,向出票人提示兑付的票据均遭到拒付,而且该客户无法承诺具体的支付时点。
通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索菲亚股东总人数7.36万户,筹码集中度非常分散,其中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3.69%,前十大流通股东合计持股48.31%。
截至2021年三季度,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全国社保基金、景顺长城等多家机构位列索菲亚股东席位。但也有多家机构正在退出,例如国泰基金、兴全基金、平安基金旗下等多个产品。
大客户严重违约造恶果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12月31日,索菲亚对大客户应收款项及发出商品余额合计11.85亿元,其中应收账款余额为4.62亿元(含已逾期尚未兑付商业承兑汇票转入应收账款金额2.18亿元),未到期商业承兑汇票余额为3.4亿元,预付购房款(以应收票据购买该客户房产)3.52亿元,发出商品余额为0.3亿元。
索菲亚在公告中表示,对于上述应收款项,将积极采取沟通协调、法律诉讼等方式催收。公司管理层对前述应收款项的可回收性、发出商品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减值迹象明显,拟对该客户计提特别信用减值损失。据此,公司本期信用减值损失估计较上年同期增加约9亿元。
接近索菲亚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了计提减值的原因,认为提前剥离绝大部分大宗业务坏账,一定程度彰显出公司对2022年轻装上阵发展的信心。
前述人士认为,在该大客户发生违约事件后,公司已尽早“止损”,“尽早计提坏账,对公司发展会好”。致力于优化客户结构后,目前公司针对大客户发生的大宗业务占比不超过15%,业绩主要来源于零售份额。
值得关注的是,索菲亚9亿元计提损失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对该笔应收账款的悲观态度,但后续能否追回欠款仍是未知数。接近索菲亚人士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目前公司也在通过诉讼等方式向该客户“讨债”,但“排队的债务人实在太多了”。
估值能否修复
虎年A股开市后,索菲亚股价表现较佳,2月8日上涨5.71%,收于23.16元/股,总市值211.3亿元。
此前自2021年3月起,索菲亚股价跌跌不休。2021年3月19日还在38.4元/股的高位,随后一路下跌,2021年10月19日盘中最低报16.25元/股,股价已腰斩。
记者注意到,自2021年10月28日起,多家机构密集调研索菲亚并形成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随后股价有所回升。
根据2月6日索菲亚发布投资者关系记录表显示,申万宏源组织电话会,其中更详细的解释了净利润大幅下跌的原因。
其中包括,2021年索菲亚为推动新业务,公司给予经销商更大力度的支持;新旧业务奖励政策的叠加,导致四季度的费用和返利较高。
另外,在工程方面,由于与某客户的合作时间比较长,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大家都扎堆在国企等资信比较优良的企业,大宗工程的毛利会在比较低的水平。
针对公司目前出现的各类问题,索菲亚回应称,2021年末,公司的市场化人员已陆续到位,未来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执行点将收费制,弥补人工费用和差旅费用的增加,逐步实现规模化运营也会有效控制费用率。
除此之外,2022年工程客户的结构将会持续优化,更多聚焦优质核心地产商,逐步加大经销商占比,利于公司防范风险和建立更完善的工程业务风控体系,充分发挥供应链的优势。
有市场人士认为,索菲亚剥离绝大部分大宗业务坏账,待利空出尽后,估值或有待恢复。其中海通证券认为,公司当前存在三重预期差,目前第一层面逐渐兑现(地产大宗业务对利润压制影响削弱,2022年轻装上阵),后续管理层改革力度预期差以及经销商推进力度预期差,成效有望逐步释放。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