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减税降费作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要一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各省份发布的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报告来看,已有超过25个省份公布了去年减税降费“成绩单”,其中,广东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400亿元,位居首位。
“减税降费是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柯希平表示。
按照计划,今年,我国减税降费将继续发力。
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其中提出,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坚持以阶段性政策为主,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2月18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这些举措在不搞大水漫灌前提下,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稳定发展信心,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促内需与国际收支平衡,为改革营造适宜金融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减税降费进一步加码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引擎”才会有动力。实际上,减税降费一直是近年来为企业纾困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家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后,民营企业受益明显,获得感十分强烈。税负小了,企业就能实现‘轻装快跑’。”柯希平表示。
据介绍,2021年恒兴集团旗下冶金矿产、商业贸易、民办教育、文化旅游等产业享受包含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生活性服务业加计抵减政策、社保费优惠等10余项减税降费政策,合计享受各类税费优惠达2600万余元。
“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2162亿元,为煤电和供热企业办理‘减、退、缓’税271亿元,既助力稳住经济增长,又着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
从2016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8.6万亿元。特别是2021年,我国从“减税降费”到“减税降费+缓税缓费”,取得了不俗成绩。
此次国常会则更加细化了减税方向,从加速折旧及缓缴税费两方面着手助力制造业的发展。
此次国常会要求,要加大工业、服务业所得税减免力度,今年对中小微企业新购置价值500万元以上设备器具,折旧为3年的可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对于中小微企业新购置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的折旧扣除政策,使企业当期的所得税扣除项目增加,所得税负担减少,进而使企业现金流增加,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并促进企业的投资及扩大再生产。
同时,延续并将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范围扩至全部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意味着全部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将享受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最高减征50%税额。
此外,针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等特殊困难行业,在阶段性税收减免、部分社保费缓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稳就业和消费恢复。
在周茂华看来,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
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为了实现2022年经济的稳中有进和良好开局,第一季度及时出台减税降费政策是行之有效的。
早在1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时就强调,要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要延续到期的减税降费措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对受疫情影响重的服务业等困难行业实施精准帮扶。
从前两年的效果来看,减税降费效果明显。
来自厦门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厦门市民营企业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底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4.07万户,比2015年的12.46万户增长1.73倍;2016-2019年每年新办民营企业数量均为4.5万户左右,2020年骤增5.14万户,表明微观主体对市场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的职工参保人数年均增长11.56%,客观反映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在保就业保民生方面的作用持续彰显。
从全国来看,宏观税负由2012年的18.7%预计降至2021年的15.2%左右,同期实际征收率不断得以提高。
由于中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对于就业及民生影响较大,因此,我国持续出台的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发挥了积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在周茂华看来,我国减税降费一个亮点在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过去一年多来,各行业企业在复苏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困难,需要更加精准的政策扶持。比如,对于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餐饮零售旅游等高接触性服务业和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支持,包括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减租减息等优惠便利措施,给予中小企业税收和社保缓缴支持,同时增加普惠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维持经营的现金流问题,助力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经营状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