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晓超 陈锋 北京报道
“应该纪念一下他,他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3月4日,在接到《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请求时,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教授韩乾这样说道。
韩乾口中的“他”,是量化金融投资业界和学界的泰斗级人物Peter Carr,于近日去世。二人早年有过往来。
2016年回归学界前,Peter在华尔街投行工作十多年,领衔了摩根斯坦利、美银证券、彭博公司等的量化投资研究团队。他去世的消息曝光后,中美两国的社交媒体上迸发出大量悼念之声。
噩耗
Peter去世前担任美国纽约大学坦顿工学院(NYU Tando)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系系主任。当地时间3月3日,该系的官方账号在推特上透露了他去世的消息。
“带着难以描述的悲伤,我们在此传达敬爱的Peter Carr教授去世的消息,他在学界和金融界享受的荣誉,无论怎么盛赞都不会是在夸张……”公告称。
去世的消息,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十分意外。纽约大学未透露去世原因。
一位自称2018年就读于纽约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系的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悼念文章时,附带了一张英文私信对话截图,截图声称,Peter早在1月底就因为突发内出血被送院治疗,最终没能撑过来。
3月4日,《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到了这位网友,但他表示,截图上的信息是未经证实的消息,他本人无法确认真假,同时也婉拒了记者有关截图来源的询问。
当前,美国国内媒体和相关机构也未发布他去世原因的消息。
这位业界和学界泰斗的离世,在中美社交媒体上引发大量悼念,既有学术界人士,也有金融投资界人士。
“量化交易世界失去了一位传奇。Peter享有众多学术与业界成就,以现代波动性定价研究而闻名,他让量化金融投资变成了一项更加可以伸手触碰的事业。”专注于高频交易的对冲基金公司Domeyard前CEO克里斯蒂娜-奇(Christina Qi)发文说道。
先驱
除了去世原因不详,Peter的确切年龄,外界也不详。他在领英账号上的个人过往介绍,最早只写到曾于康奈尔大学任教的部分。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去年曾发布过一篇宣传他来学校讲座的文章,称他1989年获得了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学位,之后才于康奈尔大学任教。这意味着,这位传奇人物去世时的年纪可能至少在60岁以上。
领英账号的个人简介显示,他在学界和业界各自纵横了十多年,但相比之下,在华尔街工作的时间更久。
1996年离开任教的康奈尔大学后,他在摩根斯坦利工作了3年多,任量化证券衍生品投资副总裁。1999年1月,他在美银证券担任证券衍生品研究部负责人,长达2年半。
离开美银证券后,他于2003年起在彭博公司工作,一干就是6年零11个月,职位是量化研究部主管,直到2010年4月,Peter又回到了老东家摩根斯坦利,担任市场模型构建的全球主管。
重回老东家后的Peter,同年5月曾给韩乾写过一封邮件,想招募后者去摩根斯坦利工作。
《华夏时报》记者看到的二人邮件往来的截图显示,这次通信发生在2010年5月7日。2022年3月3日,韩乾回忆起此事时称,那时我已下定决心回国教书,他知道后又把北京团队和负责人介绍给我。
彼时二人的往来方式,都是邮件通信。直到大约一两年后,韩乾第一次见到了Peter,地点是摩根斯坦利的美国总部。
“他个子很高的,当时穿着西装,打着领带。”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时间大概是2012年前后,“时任固定收益部总监孙健博士帮我引荐,Peter当时正跟Madan(另一位金融工程巨牛)聊着,看到我们来,说原来你就是康奈尔的那个Qian啊。”
这次见面,给韩乾留下的印象是,Peter真的是个“学痴”。
“学痴”
为什么会觉得是“学痴”?
韩乾表示,当时还没寒暄几句,他就拿出两页纸,说道“你现在在高校教书,那么我得告诉你有两种Black-Scholes模型(一种期权定价模型)的推导方式,非常简单,连高中生都会,现在我讲给你听”,至今回想起这一幕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Peter。
这种熟络的交流方式,在不知情的人士看来,会觉得二人有着不为人知的深厚渊源。但实际上,二人最早的缘分,只是始于早年的一次在线学术交流。
韩乾早年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据他介绍,与Peter的初次接触应该是十几年前我读博期间,当时他在一个著名宽客(quant)论坛上很活跃,经常很耐心地回答入门者的问题。
“他的论坛用户名是Put&Call,连起来读很像他的真实名字。我作为小白斗胆向他请教了一个技术问题,并提到我的博士论文跟这个问题很相关。他让我论文写好后发给他看。后来我真发给他了,他很感兴趣。”韩乾称,于是就有了Peter想招募他进摩根斯坦利的小插曲。
还有一次邮件通信发生在韩乾回国后的一天晚上。
当时,韩乾在办公室推导出了一个拓展版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很激动地发给Peter看。他一看就说这跟莫顿1973年econometrica那篇文章很像。韩乾去查阅了果然如此。
Peter还回信说great minds think alike(伟大的头脑想的都一样) 。“尽管知道这是开玩笑的话,当时还是助理教授刚刚踏入学术研究的我仍然觉得备受鼓舞。与他接触不多,但每次他都给我留下了很温暖的印象。”韩乾回忆道。
这位传奇人物对于学界后辈的不吝指点,在中国高校的网站上也有迹可循。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几年,他曾多次到中国高校做学术交流。2018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宣传他来校办分享会时称,Peter在衍生品领域有深刻的造诣和公认的成就,目前流行的VIX指数的编造就有他的重要贡献。
同年,上海交通大学旗下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也宣传过他去学校做分享,称他是华尔街最权威的量化投资领域专家之一,入选了金融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人物TOP50,深受金融计量学相关专业学生与从业人员的喜爱与尊重。
2021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也在宣传时称,他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著作,被广泛引用,是至少8个金融期刊的合作编辑,他在2003年被Risk杂志评为年度“Quant”,“谷歌学者排行”当前在全球量化金融界将他排在第三,在衍生品领域把他排全球第二,波动性定价领域排全球第一。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