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同时,还提出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表示,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这对我国1.5亿市场主体来说,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们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利好的政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显著改善了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了广大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但与此同时,民企发展仍遭遇一些痛点、难点。一些地方对优化营商环境的理解出现走样,在落地执行时出现偏差。因此丁佐宏建议,市场法治多管齐下,共同健全市场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也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针对营商环境进一步发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丁佐宏在提案中指出,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痛点在于,把优化营商环境简单理解为“创业时的便利化”,对于企业创建后遇到的困难,缺乏协助解决的动力和方法。
此外,在市场准入,补贴等政策层面,民营企业还面临或多或少的歧视现象。种种此类,其实都是政府部门变相的“懒政行为”,与优化营商环境的精神不符。
林念修表示,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是《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201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牵头建立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目前已经开展了6批次评价,全国累计有98个城市参与评价,覆盖了31个省(区、市)。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制度、指标、报告3个“1+N”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全国范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质优劣直接关系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国家发改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聚焦重点、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林念修表示。
建议多环节健全市场环境
为系统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持续增强企业获得感,持续优化公平、诚信、透明的营商环境,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丁佐宏建议,树立持续优化、全程服务的理念。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加强各类要素保障,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做好服务支持。健全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人才引进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政策,将过往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固化细化下来,如“最多跑一次”“线上+线下”“驻企店小二”等实用有效的政策措施要继续全面推广。构建政府和重点企业双向信息交流机制,架起政企沟通的桥梁。
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对于民营企业,要进一步放开竞争准入门槛,包括融资条件,享有的公共服务,税费负担等方面。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放宽准入门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配合事中事后监管和优化服务改革,着力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政企沟通对话机制和共同体联系点工作机制作用。探索试行轻微违法行为首次免罚、触发式监管等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支持市场主体修复信用;依法审慎办理涉企案件,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知识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开设并用好服务民营企业绿色通道,主动靠前服务;建立健全市场各方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适时开展相关法律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等,聚焦市场主体遇到的法治难题,解决市场主体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