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基建投资即将迎来新爆发!
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这迅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
中信证券认为,基建投资成为2022年政府稳增长基调下重要抓手,基建产业链基本面或将迎来积极变化。
聚焦细节
在会上,代表委员们积极为基建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提交的建议显示,应将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镇规划。
据统计,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全年共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在新车销售中占比为13.4%。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比例会达到20%。但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配套仍然存在巨大缺口。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公共充电桩却只有114.7万个,桩车比例1:6.8,充电不便造成的“里程焦虑”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命门之一,也逐渐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公共充电桩总体数量不多,不少车主选择建私家充电桩,甚至是“飞线充电”。在一些老旧小区,原本电力供应紧张,线路老化严重,私人充电桩很可能导致线路过载,引发灾难,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隐患。
所以,加快新能源公共充电站的建设步伐,满足居民便捷出行的需求,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丁佐宏建议,政府部门要把新能源公共充电站的建设,当成城镇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布局。
要积极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加强城市规划、电网企业、配套建设方、充电运营商以及房地产商、物业公司等相关各方的合作,探索积累可复制推广的商业运营模式。对于居住区以及商场等公共建筑内外的充电设施建设要求应纳入法定政策,如明确新建居住区或公共建筑配建充电设施占其总车位的比例以及未来预留充电接口的车位比例,并将其纳入项目竣工验收范围。
同时,对盈利困难的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进行补贴。目前,只有少数省市制定实施了覆盖全境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政策。建议各地政府将补贴政策由省会城市试点后向所有地市逐步延伸,扩大覆盖面,促进电动汽车购买使用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不同设备制造商在施工建设、设备控制、联接输出等方面存在差异,尽快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将有利于补贴政策的更快更好地实施。
丁佐宏建议,政府应鼓励新能源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充电技术攻关,缩短充电时间。建议从技术创新和倡导共享两方面推进。在技术层面,充电端要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在设施建设中的融合应用;供电端要鼓励“新能源供电”,加快太阳能、氢能、风电等新模式的应用落地。在共享层面,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共享化程度,加强公共充电桩的互联互通,实现设备利用率最大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也建议,适度超前开展新基建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迫切问题入手,以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为驱动,科学开展项目需求分析与测算,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
基建加码
据了解,近十五年来,我国曾经有过五次相对规模较大的政策“稳增长”时期进行逆周期调节,而这五轮“稳增长”当中,基建投资都是政策较为关键的着力点之一。
本轮“稳增长”当中,基建依然是支持经济企稳的重要抓手之一,且在形式和内涵上可能都有所拓展。伴随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基建投资正逐步走向“新老并重”。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地方已经开始布局,比如,北京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加强算力算法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出20个重大应用场景;浙江提出将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水利、防灾减灾、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新疆也将“聚焦数字经济、5G基站等重点工程,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建设新疆软件园二期项目、克拉玛依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项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航天科技产业项目等,新开工建设5G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工程、新疆媒体融合提升工程、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工程等。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从2022年的专项债来看,虽然额度与去年持平,但加上去年已结转的专项债资金在1.4万亿左右,二者资金合计超过5万亿元,2022年可使用资金约是去年的两倍,仍然保持较大的强度,能够有效拉动基建等方面的投资,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共同助力稳增长。
不过,民盟中央也提醒,要加强融资渠道的监督管理,持续深化改革,缓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通过适当提升金融监管的容忍度、持续推动监管制度改革、夯实金融债委会一致行动功能等方式,推动地方风险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展脱困。对于可能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问题,综合施策,采取“慢撒气、软着陆、以时间换空间”等方式,避免采取“休克疗法”引发次生风险,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
同时,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公益性资产进行梳理,具备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建立定价或付费机制,产生现金流;对自身不具备经营条件但与经营性资源关联度较为紧密的项目,以政策为引导,通过捆绑、嫁接外部资源,实现市场化运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