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不过,今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达到约1600万人,为多年来最高。
“当前,得益于政府在疫情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就业的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处于平稳向上趋势。劳动力市场就业受新冠疫情的冲击较为短暂,就业稳定向上的整体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的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易定红表示。
在此之前,新冠疫情曾在短期对劳动力市场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导致企业复工率降低,城镇失业率升高,短期内就业形势不佳。从失业率的波动幅度来看,疫情初期失业率波动幅度较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失业率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从持续时间来看,疫情对失业率的冲击持续了一年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新就业模式在疫情期间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比如,抖音平台的工作机会增加了3000万人以上,新的工作模式确实使得疫情期间带来的冲击得到了缓冲作用。
“希望在一些新的路径上,针对目前的一些核心问题,进一步进行加码。在这上面,我们的政策可以进一步的更加精确,在‘稳就业’方面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就业政策应向中小企业倾斜
CMF报告显示,从疫情对各个群体就业的情况看,年轻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在疫情期间就业受到冲击比较深,持续时间长,波动幅度大,目前来看影响还未完全消除。
在他看来,中小企业就是“稳就业”的主体,中小企业稳,就业就稳。
目前,全世界中小企业所解决的全球就业量是超过70%,我国1.4亿的中小微企业主体就业占比已经超过了85%。但是,“稳增长”的政策工具、政策包是从大企业、国有企业向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渗透,因此,在复苏的进程中,GDP的复苏和就业的复苏具有不同步性。
此次全国两会上,稳定中小企业也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核心,对于目前中小企业的救助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总的来看,中小企业的困局,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服务业中小企业的困局加剧了现在的紧张局面。像餐饮业、旅游业、小型商铺一片冷清萧条,不仅仅伤害了就业者,也伤害了雇主,这对未来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表示。
“目前,劳动力就业市场本身存量调整的问题。从存量来看,各行各业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压力比较大,不少企业降低了劳动力的用量,这种情况下,存量形态有了很大的调整。
但与此同时,供给缺口的结构性仍然存在。在全球分工产业链的背景下,一些制造业特别是制造消费品、小电器,这几年出现了劳动力的“用工荒”,也有现在劳动者的要求期望值和给予工资的差距。
“要鼓励雇主扩大就业,也要帮助劳动者建立合理的预期,比如社会保障是否在短期内就能大幅度上升,同时,不仅要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也要保护企业主体和市场主体雇主的权益,在这中间要找到一个平衡。”毛振华表示。
给与新就业形态发展空间
“在中国整个经济结构中非常鼓励制造业,但真正在一个国家转型中服务业往往是吸收就业最大的门类,而且是不能用某些科技手段完全替代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短周期而言加强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从中长期而言,还是要让微观主体预期信心更加坚定。”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表示。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美团平台的骑手人员相比于2019年上半年增加了41.6万。从数字经济招聘占总招聘规模的比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数字经济招聘占比分别高达26%、18%和12%,数字经济对整个就业的贡献也是比较大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认为,对新就业形态的监管,还是要持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让它发展,妥善处理好灵活性、稳定性,处理好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就业,和安全保证的关系。
在赖德胜看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弹性还是很强的。特别是现在经济的基数比较大,去年达到114万亿,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可能会更多,因此,基本面仍存在。
“中国有1.5亿户的市场主体,承载了我们的就业基本盘。我们的就业主体不只是这1.5亿,还有一些增加,有些会消亡,但市场主体在,只要它还有活力能够发展,就业基本盘也就是稳定的。”赖德胜表示。
在他看来,从2018年底中央推出就业优先政策以来,最近三年出台了大量的促进就业的政策,宏观调控经济和调控就业的政策工具箱越来越丰富,调控技巧越来越成熟,因此,宏观调控就业、劳动力市场均还有空间。
伍戈也认为,中国的就业是没问题的,但要让特别是雇主们有更加明确的信心,建议尽早出台“红绿灯”方面的负面清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