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俄乌冲突这场百年变局下的动荡震惊了欧洲和世界,也将对世界关系大国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战争或战争持续推进会使得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从贸易角度来说,战争还会带来汇率波动、物流受阻、运输暴涨等不利影响,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这些都会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3月19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
不过,在能源领域方面,俄罗斯受到制裁会为我国加深与俄罗斯合作提供机遇。中国肯定不会对俄罗斯进行制裁,所以在金属、矿产、粮食等领域都同俄罗斯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从俄罗斯受制裁的教训来看,我们还是要推进好‘双循环’发展格局,内循环为主内外兼顾互促的新格局,维护好自身的产业链安全。”王孝松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在“双循环”构建过程中,消费是一个“堵点”,要促进消费,扩大内需,防止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发生;在发生危机时或者发生不利状况时,大多数时候是中小企业很难支撑,要在党的领导下多种举措助力中小型企业渡过难关;从俄罗斯被金融制裁的角度来看,发生制裁也是因为美元霸权,所以应打破美元的霸权体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并且在国际市场上能够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俄乌冲突冲击世界经济
俄乌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有所缓和,目前正酝酿两国首脑会晤,但多轮谈判还未真正达成有效的停火协议,全面和平仍需时日。随着时间推移,俄罗斯的经济运行将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当前,俄罗斯受到的制裁主要体现在贸易禁运、金融封锁、科技限制等方面。
在王孝松看来,如果欧盟不购买俄罗斯的石油和粮食,对俄罗斯的经济影响非常大。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到俄罗斯出口石油的10%,如果欧盟完全禁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俄罗斯的GDP将出现2.2%的下降。相较于俄罗斯整体的经济增长,这是一个比较可观的下降幅度。
在贸易结构方面,虽然俄罗斯和乌克兰出口份额较低,但欧中美三个重要的经济体对两国的一些产品还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制裁将对俄罗斯的财政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民生状况。对于全球的影响将体现在能源缺口的扩大导致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在王孝松看来,俄乌双方态度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3月8日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趋和态度明显,释放积极信号,致使大宗商品国际买家放弃炒作,金属价格企稳。战争使得粮食收成下降,能源、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丁晓星则认为,当前,冷战后国际体系受到了冲击,俄罗斯的做法表明俄罗斯不愿意接受西方治下的国际秩序,对西方发起了战略反攻,拓展势力范围和安全空间,俄罗斯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和西方今后在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斗争将加剧,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被削弱,《国际法》实际上已经被各方严重破坏,未来的世界可能会进入一个没有规则的动荡时代,更多的国家奉行“丛林法则”,没有安全感、寻求安全感将是很多国家的头等大事,更多的国家会谋求加入军事政治集团。
这导致军备竞赛会加剧,世界经济受到冲击,对国际格局的重塑,预计未来大国关系对抗的层面会更加激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拜登总统进行两国首脑视频通话时明确指出,“实施全方位、无差别制裁,受罪的还是老百姓。如果进一步升级,还会引发全球经贸、金融、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发生严重危机,使本已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何降低对我国经济影响
在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看来,如何在这种大国博弈极端化状态下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国内大循环内循环资源配置的研究迫在眉睫。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认为, 要加强能源供给多元化和能源安全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短期看应该加大与俄罗斯能源的合作,特别是对天然气、原油、煤炭的进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战略资源的储备。从长期看,应该加强能源供给多元化,特别是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其次,要对美国长臂管辖的制裁做好预案,避免连带制裁下对我国企业可能产生的风险。比如,我国大疆无人机已经被美国相关设计软件禁止,可能会产生相关对企业的风险。短期看,我国应该加快加大梳理排查涉俄企业和业务,进一步确定风险行业和风险名单,提前做好预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制裁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长期看,要积极拓展我国的国际经济和外交合作的空间。
同时,提高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水平,降低类似于近期的“妖镍”事件对相关企业的影响。长期看,应该扩大石油人民币等机制,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份额,探索资本帐户进一步开放以及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不断的扩大CIPS覆盖和使用的范围,并深度的绑定国际金融体系,避免与全球金融体系的硬脱钩。
“当按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充分发挥各领域各行业龙头企业的示范与聚集作用,从企业层面增强供应链稳定性。”闫衍表示。
在他看来,长期来看要转变我国产业链布局“两头在外”的局面,改善中国企业可能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制于人的局面,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并有效利用基本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的优势,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的作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