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阔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从2012年到2022年,时隔10年,中信重工营收重回70亿。
3月26日,中信重工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称,2021年营业收入75.5亿元,同比增加19.5%;实现利润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15.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2.27亿元,同比增加16.13%;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6.82亿元。
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俞章法在3月31日上证路演中心表示,全面超额完成各项预算指标,全面同比实现增长。
对于营业收入变动原因,中信重工表示,在海上风电项目、专项装备等增量业务的拉动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50%,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大力拓展海上风电业务。
中信重工财务总监王青春在上证路演中心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能源装备是公司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业务板块之一。2021年,公司新能源装备营业收入12.28亿元人民币,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较上年增长138%,毛利率水平11%,低于公司平均水平。”
新能源装备营收增长138%
目前,中信重工业务分为四大板块——矿山及重型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特种材料。其中,矿山重型装备板块”营业收入为36.98亿,营收占比为48.99%,毛利率为24.35%;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营业收入为8.22亿,营收占比为10.9%,毛利率为35.29%;新能源装备营业收入为12.27亿,营收占比为16.26%,毛利率为10.97%;特种材料营业收入为18.01亿,营收占比为23.86%,毛利率为14.19%。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从业务结构来看,“矿山及重型装备”是中信重工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新能源装备业务营收更加亮眼。
中信重工表示,报告期内,新能源装备板块聚焦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装备,承制国电投神泉、国电投徐闻、龙源振华徐闻、天津港航阳江、中交一航和中交三航、福能长乐等项目,近百套产品如期交付,为627.50MW海上风电项目提供风机海上基础。
王青春表示:“通过与国内头部风电开发运营商、风电主机制造商的国家电投、中核集团、明阳智能、中国能建广东院等合作,共同挖掘海上风电‘深蓝’资源潜力,在实现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和基础桩批量生产基础上,谋划布局海上风电主机用的大型齿轮和增速器、自动化控制和液压润滑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加工基地,实现海上风电核心装备的连续化、批量化、智能化生产。”
同时,王青春还表示,继续拓展高转速高效汽轮机发电机组,以及高倍率、宽温域、高安全性的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源装备。
据了解,中信重工已与重庆三峰、北京首创环境、城发环境、中信环境、中节能等大客户签订一批订单,与中材节能、建龙川锅达成战略合作。
而另一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增长不佳,其营收8.22亿元,同比仅增长1.09%,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3.66%,毛利率比上年减少7.16%。
但其控股子公司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开诚智能”)在2021年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15%。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开诚智能主营业务为“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拥有130余款产品。开诚智能与华为积极开展煤矿智能化合作,确定鸿蒙、F5G、WIFI6、智能摄像头等合作项目。
此外,中信重工与洛钼集团共同推进智慧矿山建设,推进矿山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重工生产成本中,原辅材料占比较高。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特种材料的业务毛利率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7.16%、2.36%、3.1%。
俞章法表示:“针对原辅材料价格波动,公司与各大供应商签订长协价格进行成本端的控制,同时坚持‘刚性利润、柔性成本’理念,从设计源头,到营销、生产、采购、外协、售后服务等全流程降本。”
营收重回70亿
业务的全面增长让中信重工营收再过70亿,与上一次营收过70亿却相隔了近10年。
2012年7月2日,中信重工通过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合计募集资金净额约30.86亿元,成为当年过会并完成发行的最大规模IPO。2012年年报显示,其营收72.36亿,净利润8.71亿。
不过好景不长。2013年,中信重工迎来了营收和净利润呈下降趋势的局面,尤其在2016年,其营收仅37.71亿元,较2012年下降了47%,而净利润更是巨亏15.84亿元,较2016年度下降了2656.07%。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而用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下称“新能源项目”)的12亿募集资金在8年后变更用途,新能源项目投资进展缓慢。
据了解,2012年7月,中信重工完成了募集资金净额30.86亿元的主板首次公开发行,中德证券作为独家保荐人和联席主承销商。根据《中信重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显示,其中16亿元(实际12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新能源项目,计划至2016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截至2012年结束,新能源项目花费仍为0元。在随后的专项报告中,3次变更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15年不断延期至2020年,且未说明项目可行性发生重大变化相关情况,也未就项目后续推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作出相应风险提示。
2020年10月,针对此情况,上交所对时任董事会秘书梁慧予以通报批评,对保荐代表人梁炜、刘萍予以监管关注。
针对营收不佳的情况,中信重工多次对其业务板块进行了调整。已从建材、矿山、冶金、电力以及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大型设备的开发、研制及销售,转变为目前的四大业务,并推进产业经营、板块化管理转变。
此外,中信重工正加大研发力度,2021年研发费用5亿,增长了21.31%。
中信重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志勇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创新引领动力持续增强,全面启动突破“卡脖子”技术工程。
张志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研发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研发项目,如“液压重载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验证”等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完成验收;“深井提升高速重载安全制动关键技术、基础制造热加工工艺数据库”等23项突破“卡脖子”技术项目的实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