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疫情来势汹汹,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落入50%以下。
“受本轮疫情影响,局部地区部分企业临时减产停产,且波及到上下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近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一些企业出口订单减少或被取消,也制造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有所减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应抓紧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切实减少散发疫情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影响,确保稳增长、稳大局不受冲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经济总体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但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和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5.7%和54.6%,继续保持在景气区间,说明多数企业对市场发展仍有信心。
“当前,稳增长仍是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后续降准概率有所提高,继续发力宽信用、稳增长。”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
高端制造仍保持韧性
当前,受俄乌地缘冲突影响,我国供应链运行受阻,供给冲击压力增加,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减少或取消。
各种影响下,3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5%和48.8%,比上月下降0.9和1.9个百分点,在连续4个月运行在50%以上后落入收缩区间,生产经营活动增速有所放缓。
从行业来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的生产指数较上月均有明显下降,纺织、纺织服装服饰、通用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也降至45.0%以下,行业供需两弱。相较之下,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两个指数均高于临界点,产需保持扩张态势。
不过,一个亮点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了较强的发展韧性。3月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0.4%,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2.0%和57.8%,高于制造业总体3.4和2.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继续看好。
部分调查企业反映,受本轮疫情影响,人员到岗不足,物流运输不畅,交货周期延长,这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滑1.7个百分比至46.5%可以得到验证。这是2020年3月份以来的低点,意味着制造业供应链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从生产与需求来看,内需仍然具有一定韧性。在新出口订单回落较为明显的背景下,内需能否发力,成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变量。”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专题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
疫情影响内需,俄乌影响外需。当前,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1.8个百分点至47.2%,结束了两连升走势。国内部分企业出口订单减少或被取消,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中旬后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也给中下游行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CCF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受供需两弱影响环比大幅下降。
进口也相应减少,进口指数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至46.9%。进口减少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三大行业的进口指数均较上月明显下降。
“结合1-2月经济数据表现,我们下调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相较前值4%仍是一份不错的答卷。”李超表示。
保供稳价初见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3月成本价格有所上涨。
数据显示,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行6.1个百分点到 66.1%,出厂价格上行 2.6个百分点到56.7%。在俄乌局势的地缘政治催化下,3月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布伦特原油触及139美金高位,创13年来新高。
受此影响,发改委本月两次上调汽、柴油价格,汽油、化工相关产业链价格继续上行。同时基于煤炭进口减少和国内需求强势,动力煤价格出现了大幅反弹;铜、铝、锌、镍等有色金属在低库存、俄乌冲突以及成本上涨多重压力下大幅上涨,价格指数整体涨幅较大。
基于此,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保持在60%以上。同时,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7.5个百分点至43%,为近10年以来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等同样存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但这三大行业的购进价格指数均低于基础原材料行业购进价格指数超过10个百分点,表明基础原材料行业内部消化了一部分成本压力,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相关政策取得较好成效。
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仍在持续,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尚未得到实质性缓和,企业预期有所转弱,采购量也有所收缩,采购量指数较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至48.7%。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至55.7%,但相比2021年四季度均值53.9%,当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仍处于较好水平,企业预期整体保持相对乐观。
综合来看,3月份,受疫情多点散发和地缘政治冲突等短期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回调,但经济运行仍有稳定基础。
张立群建议,应抓紧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抓紧扩大内需相关政策的细化落实,特别要抓好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力争早开工、早见效。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