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小欧 翟亚男 北京报道
2022年4月,整个汽车行业承压明显,国内疫情近期多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车市呈现出产销两端均动力不足的现象,当月产销量在120万辆左右,成为近十年来车市“最冷”四月。
汽车行业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重重压力下,稳增长的任务较为艰巨,如何提振汽车市场也成为了当下的重要课题。
车市遇近十年“最冷”四月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4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0.5万辆和118.1万辆,环比下降46.2%和47.1%,同比下降46.1%和47.6%,为近十年以来同期月度新低;1-4月,汽车产销769万辆和769.1万辆,同比下降10.5%和12.1%,结束了1-3月增长态势。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4月以来,国内疫情总体呈现多发态势,形势更为严峻复杂,市场主体困难显著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考验,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物流运输受到较大阻碍, 生产供给能力急剧下滑,同时受疫情影响,消费能力和信心明显下降,因此行业稳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具体来看,4月,乘用车产销99.6万辆和96.5万辆,环比下降47.1%和48.2%,同比下降41.9%和43.4%。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四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明显下降,交叉型乘用车降幅更为明显;1-4月,乘用车产销649.4万辆和651万辆,同比下降2.6%和4.2%。陈士华坦言:“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中断,导致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当下首要任务就是企业抓紧复工复产,部分企业有望5月底6月初回复正常生产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4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11.4万辆,同比下降61.5%,降幅大于乘用车总体。 1-4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104.2万辆,同比下降10.1%,比乘用车总体降幅扩大5.9个百分点。对此,陈士华指出:“高端乘用车前两年均保持较快增长,其消费结构大部分由有换购、增购需求的消费者组成,如今疫情进入第三年,受疫情影响,节奏有所放缓。”
这样的环境之下,经销商们也面临着巨大压力,4月零售同比与环比增速均处于当月历史最低值。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国内乘用车零售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1-4月累计零售595.7万辆,同比下降11.9%,同比减少80万辆,仅4月单月销量同比下降达到57万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各地坚决阻断疫情的措施对经销商的店面运营带来一定影响。4月吉林、上海、山东、广东、河北等地经销商进店和成交都受到影响,有部分品牌20%左右经销商的店面静止。”
商用车方面产销也延续了快速下降趋势。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0万 辆和21.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9.8%和 60.7%;1-4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 119.5万辆和11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9%和39.8%。
保生产促消费成为当务之急
在整体形势较为严峻的当下,新能源汽车依旧保持同比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了4月的“一抹亮色”。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1.2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增长43.9%和44.6%,市场占有率达到25.3%。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呈快速增长,燃料电池汽车增速尤为显著。
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160.5万辆和155.6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0.2%。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与上年同期相比,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陈士华称:“新能源汽车在行业总体下滑的环境下,仍保持较快增长,目前来看已成为汽车工业运行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环比和同比也呈较快下降。当月共销售55.1万辆,环比下降39.1%,同比下降23.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7.0%;1-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09.8万辆,同比增长9.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6%,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6.0个百分点。
不难发现,4月份除了新能源汽车表现总体好于大市之外,汽车行业整体都在经历着最为严酷的考验。如今,保生产促消费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当务之急,但只要挺过“寒冬”,势必将迎来“春天”。
陈士华表示,根据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及时推出了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积极作为、协同行动。他认为,汽车行业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复工复产,同时纷纷推出一大批新车型上市,进一步活跃了市场。从目前情况看,汽车产业发展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企业奋力抢抓5月和6月关键窗口期,弥补损失的产销量。
展望下半年汽车行业发展情况,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坦言:“综合看来,我国汽车工业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梯度深,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我们对供给和需求恢复充满信心,二季度的产销损失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弥补,全年有望实现稳定增长。”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