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小欧 翟亚男 北京报道
日前,理想汽车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一季度实现营收95.6亿元,同比增长167.5%,环比下降10%;净亏损1090万元,亏损同比收窄97%;经营现金流为18.3亿元,同比增加98.0%,环比减少52.2%,截至今年3月底,现金储备达511.9亿元。
总的来看,一季度的理想汽车仍仅凭借一款理想ONE持续吸金,盈利能力也在保持上升。但长期来看,理想汽车承受的压力也在不断地叠加。
毛利率持续增长
理想汽车的毛利率一直处于造车新势力的领先位置,今年一季度仍保持在高位。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17.3%上升至22.6%;车辆毛利率为22.4%,去年同期的车辆毛利率为16.9%。理想汽车方面表示,理想汽车的车辆毛利率之所以较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有所增长,主要原因是自2021年5月推出2021款理想ONE以来,交付量的增加拉高了平均售价。
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毛利率代表着车企对资金的利用效率,更进一步体现了车企的赚钱能力。毛利率转正就意味着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造血能力有所提升。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毛利率转正则意味着离实现规模化生产更进一步,毕竟只有实现大规模标准化工业生产、批量化交付,才能实现大幅度盈利。反之,毛利率下降,则意味着企业烧钱的速度依然比营收增加的速度快,实现规模化经济的目标就更遥远。”而理想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中最早实现毛利率转正的企业,基本上已经摆脱“卖一辆亏一辆”的局面。
理想汽车其实一直在加快步子,急速扩张。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透露,今年到明年将推出包含L9在内的3款新产品,包括全新一代增程产品,和BEV高压平台的产品,“明年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第一款20-30万元的中型车的产品。”
除此之外,理想汽车也在加速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布局。截至2022年3月31日,理想汽车共拥有217家零售中心,覆盖了102个城市,并在211个城市运营287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在产能扩张方面理想汽车也在频频发力。《华夏时报》记者获悉,理想汽车常州工厂的二期扩建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在2022年内产能将提升至20万辆/年;去年10月,理想汽车宣布其北京绿色智能工厂在北京市顺义区正式开工建设。此外,理想汽车也曾在之前的财报中披露将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第三座工厂。
“提速”确实为理想汽车带来了明显的交付量攀升。一季度,理想汽车共交付汽车31716辆,同比增长152.1%,公司车辆销售收入93.1亿元,同比增长168.7%。
新车型延缓交付
但加速扩张是把“双刃剑”,除去乐观的一面,也带来了支出方面的上涨以及亏损,这意味着理想汽车也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财报显示,理想汽车第一季度运营支出为25.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2亿元增长151.5%;其中,研发支出为13.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5亿元增长167.0%;销售、总务和行政支出为1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0亿元增长135.9%。
同时,自3月以来疫情出现反复,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考验,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物流运输受到较大阻碍, 生产供给能力急剧下滑。理想汽车也受到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4月份理想ONE共交付4167辆,同比下降24.8%,环比下降62%。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表示:“我们目前收到了大量的用户订单的。因此,最大的风险仍然是供应商的产能恢复问题。鉴于目前疫情的特殊情况,我们需要短期措施来应对其影响。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我们供应链管理策略不会出现重大变化。”
此外,受疫情影响,理想汽车原定于今年4月16日发布的第二款车型L9推迟发布,《华夏时报》记者从理想汽车方面获悉,L9将计划于第三季度交付。
理想汽车之所以开始选择“两条腿走路”是因为只靠一款车型打天下,押宝小众的增程式路线为理想汽车打开了市场。但一款车型的红利理想已吃了三年,如果再不多维度布局战线,动能不足在所难免。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理想汽车之前选择增程式路线发展也是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此前充电网络建设缓慢的角度出发的。如今整个充电网络都在快速发展,国家也在大力扶持新能源行业发展,理想汽车自然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且越来越多的车企明确宣布了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未来2025-2035年,单一燃油车很可能就退出主流舞台,只发展增程式路线肯定行不通。”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理想汽车的范本效应,越来越多的车企也瞄准了增程式赛道。东风推出岚图FREE增程式版本、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打造的品牌AITO旗下问界M5主打增程式路线、哪吒汽车的首款轿车哪吒S将提供增程式版本、长安深蓝发布了EPA1纯电平台,并宣布旗下首款车型将提供增程版等等。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势必会挤压理想汽车的份额。
尽管理想汽车一季度成绩单还算不错,但其内部需要丰富产品矩阵,同时外部压力不断来袭,对于理想汽车来说,加快新产品的推出节奏已成为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