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在近期一系列扶植政策下,制造业情况有所好转。
5月3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
这是在连续2个月回落后,PMI的“逆袭”,这意味着,一系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制造业总体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5月份,调查的21个行业中,PMI位于扩张区间的行业由上月的9个增加至12个,制造业景气面呈现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从数据来看,5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7%和48.2%,比4月份回升5.3和5.6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进一步消耗,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有所改善,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增加。”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产需两端均有所恢复
5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7%和48.2%,比上月回升5.3和5.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产需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但恢复动力仍有待增强。
“5月份,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制造业PMI在4月份较低基数水平上回升至49.6%。”赵庆河表示。
不过,虽然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上升,但仍位于50%以下,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上升4.4个百分点至44.7%。需求不足仍是当前最值得警惕的重点。
同时,虽然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经济景气水平有所改善,但生产仍处于荣枯线以下。
一个亮点是,当前重点地区复工复产,生产活动也在快速恢复。5月份,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地区逐步复工复产,企业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制造业生产指数为49.7%,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
“当前,供应链疏通,供货商配送时间大幅改善,带动了生产和原材料库存的改善,缓解了物价压力。”赵伟表示。
赵庆河也表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打通物流和产业上下游衔接堵点政策成效有所显现,5月份反映物流运输不畅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8个百分点,但仍需继续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看来,货运物流越来越通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材料供给紧张,这为保价稳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受此利好,各规模企业PMI同步回升。5月份,大型企业PMI为51%,高于上月2.9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4%和46.7%,高于上月1.9和1.1个百分点,虽仍低于临界点,但景气水平有所改善。
好转的不仅是制造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明显回升。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8%,高于上月5.9个百分点。
“其中,5月份全国疫情整体呈现稳定下降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7.1%,高于4月份7.1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度较快修复,但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商务活动指数高于4月份。”赵庆河表示。
综合PMI各项指数来看,当前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疏通,市场需求趋于恢复,经济运行基础有所改善。
政策发力初见成效
不过,赵庆河也表示,虽然PMI环比改善较大,但仍处于收缩区间,显示经济活动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企业预期仅小幅改善,因此稳定经济大盘的一系列政策仍需要尽快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为稳住经济大盘发力。
近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部署6方面33项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27日,工信部召开提振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保链稳链、帮扶中小企业等一系列措施;5月30日,全国财政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工作视频会议提出,要加强留抵退税,发放补贴,为中小企业助力。
其中,不少措施精准滴灌中小企业。按照计划,将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预计新增留抵退税1420亿元,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加大稳岗支持和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
同时,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效率,加大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其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仍是重点。降低市场主体用水用电用网等成本,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支持力度,优化企业复工达产政策,完善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政策,统筹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重大外资项目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看来,当前困难仍在,企业仍面临难题,要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建议进一步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尽快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回升动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