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6/20220621183851lfJ1h4jpMv.jpeg

年内13家券商停业!疫情下香港券商业加速洗牌

王敬 葛爱峰 2022-6-21 23:37:24

本报记者 王敬 葛爱峰 深圳报道

对于香港本土券商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底,已有31家香港券商结业或暂停零售业务,其中13家香港券商在交易所停止营业。

《华夏时报》记者向数位业内人士及专家求证获悉,疫情影响下,除了港股IPO市场数量低迷外,今年港股大盘较差、经营成本上升以及生存空间被互联网券商抢占都是导致香港券业尤其是中小券商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

在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看来,部分香港本土券商停业是理性原则,大市有可能在2023年末开始缓和,届时券商经营环境才能出现根本转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研究员、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余洋则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随着中国香港疫情的逐渐平稳,香港与内地的正常通关仍有望重启,香港证券业或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13家香港券商宣布停业

今年3月,扎根香港本土18年、持有香港证监会1至7类牌照的券商一通投资宣布结业。6月8日,同为香港知名老牌券商、成立时间超过27年的耀才证券被曝拖欠租户租金。随后,耀才证券在社交平台账号上贴出已经移走横幅的照片辟谣,强调一切正常。

同在近日,还有不少有关香港中资券商裁员的市场消息流出。据相关消息,有最少2家中资投行为减低营运成本,计划今年内逐步裁减投资银行、股票资本市场(ECM)等部门部分员工。

据统计港交所公告,2019年至2021年,停止营业的港交所参与者(持牌券商)数量分别为22家、37家和17家,在2016年至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为4家、4家和6家。截至2022年5月,已有13家香港券商在交易所停止营业。

《华夏时报》记者根据在港单独上市的中资券商海外子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除未披露财务数据的兴证国际外,各上市券商子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均有15%-60%的较大程度跌幅。

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除结束上市的几家公司外,在港股完成上市的公司共有16家,同比减少近六成;合计募资仅167.68亿港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882.72亿港元锐减91%。

其间,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业绩下滑明显,主动选择推迟上市计划。余洋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除了企业主动选择推迟IPO上市,今年港股持续低迷,恒生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0%,市场整体估值下降,也的确不利于企业上市发行融资。此外,今年前5月港股成交额较去年同期总体下降约32%,整体交易活跃度下降明显,经纪商承销能力显著下降。

金融科技转型艰难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券商市场竞争向来十分激烈。而证券行业主要靠赚取交易佣金获利,但近年来包括富途(FUTU)在内的互联网券商积极抢占市场,除买卖更便捷外,更推动香港进入了当前的零佣金时代。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传统的券商较难与互联网券商竞争。而且传统券商并无对客户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服务,也没有注意加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因此让不少本客户流失至包括互联网券商在内的其他优质券商,生存空间也被抢占。

香港证券业协会2022年资本市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资讯科技投入和人力成本是证券业最大的两项支出。40%的会员机构认为成本升幅最大的是资讯科技的投入;44%的会员机构认为工资是公司最大的经营开支。

虽然疫情冲击下,不少本土传统券商也开始寻求互联网转型。但传统券商互联网转型的难度较大,郑磊向本报记者表示:“传统证券经营和互联网证券有不同的市场渠道和运营方式,且要求有大量资金投资信息系统,这是中小券商无法承受的。”

政策方面,去年香港政府大幅将股票印花税增至0.13%,令交易成本上升,券商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监管方面也趋向严格,对交易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此,梁海明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香港的监管部门推出的新措施,对交易系统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券商要加大资源成本在交易系统和合规上,增加更多的开支,这也是导致券商营运困难的重要原因。

除了香港IPO市场同比大幅下滑之外,郑磊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由于香港券商的主要收益来自经纪业务和债券承销业务,尤其是美元债业务。今年港股大盘较差,房地产美元债逾期较多,市况不景气,导致上述三个主要业务都遭遇了较大冲击。而香港本土券商平时较多依赖经纪业务维生,因此受到冲击最大,导致结业和停业的本土券商数量骤增。

出路何在?

尽管6月以来,港股市场成交量相较于3月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港股市场成交较为低迷仍为事实。港交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首季港股日均成交额仅为1465亿港元,按年跌35%,期内集资额149亿港元,按年跌89%。

在郑磊看来,中国香港股市今年出现大幅扭转的机会很小。他认为,行业寒冬刚刚降临,通常券商之间很少进行并购。此外,全球金融市场可能在未来一年受到巨大冲击,部分香港本土券商停业是理性原则,大市有可能在2023年末开始缓和,届时券商经营环境才能出现根本转变。

余洋则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由于香港人工成本、写字楼租金均高于内地,香港券商营业利润率显著低于国内券商,使香港券商面对行业波动的承压能力更弱。随着香港疫情的逐渐平稳,香港与内地的正常通关仍有望重启,将对香港股票市场形成较为有利的支撑。

余洋建议,在行业景气度下降时企业可以一方面缩减经营成本,降低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加强与内地金融机构合作,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内地客户的拓展。

梁海明也认为,未来券商的出路可朝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的经营模式转型,尤其是进军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地城市,为这些城市的富裕阶层提供家族办公室或成立基金,借以收取管理费和表现费,一方面既可扩大券商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世界资产管理和家族办公室的中心,从而巩固和发展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未来香港券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中资券商和国际投行的整体地位将愈发巩固。随着内地对香港资本市场影响力的日趋显著,内地金融机构资本实力的不断增强,中资券商整体实力有望进一步加强。此外,国际投行仍是国际资本通过香港市场投资中国和国内企业赴港获得国际融资的重要中介,其地位难以撼动。”余洋进一步指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