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小欧 翟亚男 北京报道
造车赛道再次迎来跨界组合。
继百度、小米、腾讯、华为等多家科技企业相继闯入后,索尼也选择“牵手”本田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日前,两家日本企业巨头——索尼集团和本田汽车宣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Sony Honda Mobility”。据了解,新公司位于日本东京,注册资本为100亿日元,双方各占50%的股份,由曾任本田中国本部长的水野泰秀任合资企业董事长兼CEO,索尼移动公司总裁兼CEO川西泉任合资企业总裁兼COO。新公司将在今年成立,涉及的业务包括销售电动汽车和移动服务业务,2025年开始销售电动汽车并提供出行服务。
索尼造车意欲何为?
索尼进军造车行业早有苗头。早在2020年,索尼就发布了VISION-S系列原型车,并亮相其首款轿车VISION-S 01,同年12月,这款车就在欧洲开始进行公开道路测试;今年1月份的CES展会上,索尼又亮相了一款全新概念SUV VISION-S 02,并宣布成立索尼移动出行公司负责旗下的汽车业务,这也意味着索尼正式涉足汽车行业。
从财务表现来看,索尼目前的发展有些疲软,想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或许是索尼进军造车领域的原因之一。索尼公布的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尽管净利润2118亿日元,较去年同期的1936亿日元实现了9%的同比增长,但其PS4的出货量比上一财年同期下降了140万台;PS5和PS4游戏软件在2020财年第四季度的总销量为6360万部,比上一财年同期下降了2780万部;而索尼2021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其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2131亿日元,较上年同期的4586亿日元下降了54%;2021财年,索尼营收9.92万亿日元,虽同比微增10%,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4%为8822亿日元。同时,即便是在日元贬值利好的背景下,索尼给出的2022财年净利润指引仅为8300亿日元,同比将继续下滑 6%。
如今的汽车产品正在被全面数字化,每一个部件、每一个功能都在被软件定义,造车壁垒已经由从前的上万个零部件拼合集成能力演变成将上亿行代码组合运行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科技巨头布局“造车”产业也逐渐成为潮流。在索尼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主营业务包括游戏与网络服务、音乐、电影、SIPS(影像相关)、CMOS处理器和半导体等。而这也为其冲击智能化造车赛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CIS)市场中,索尼占据了近半数的份额,而图像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又是智能电动车的必备硬件。自2014年以来,索尼便开始深耕车载CIS市场并投入了大量资金,2020年8月,索尼发布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器芯片;2021年11月,索尼推出了首款车用高性能传感器—激光雷达等等。
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智能化汽车发展已进入了加速期,时间成本上也比传统造车企业的发展缩短了不少;而从技术层面来说,汽车智能化的基础是电动化,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制造的复杂过程和繁多的零部件,电动车更为依赖软件控制,相对来说会更去繁就简一些,理论上更容易一点。这也是拥有科技实力的譬如华为、小米、索尼等消费电子和通讯等领域巨头纷纷涌入这个赛道的原因之一。”
跨界合作为实现双赢目标
尽管具备一定的可能性,但造车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造车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和技术对于造车者的意义毋庸置疑。
东京中西研究所汽车分析师Takaki Nakanishi曾坦言:“索尼要想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将会很困难。索尼不可能做到特斯拉所做的事情,障碍太大了。对于这家日本公司来说,更容易的做法,是将汽车制造过程外包给富士康等公司。”
另外一方面,如今整个汽车行业都在“集中火力”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众多玩家也都是背靠新能源赛道发展智能化路线,其中包括各大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以及互联网、房地产、科技、家电等领域的跨界公司。但本田的发展却稍显羸弱且缓慢。
以中国市场为例,截至目前,本田仅上市一款纯电车型本田e:N(东风本田车型为e:NS1、广汽本田车型为e:NP1)东风本田e:NS1今年4月上市,截至5月份,e:NS1累计销量为797辆,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力的当下,月销量不足千辆;而广汽本田e:NP1于6月20日刚刚上市。
在双方各自具备优势且都有一个目标的背景下,拥有成熟造车体系的本田和具备科技实力的索尼选择联手造车就成为了“最优解”。
《华夏时报》记者从本田中国方面获悉:“新公司旨在将Honda(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先进的环保与安全技术在内的移动产品研发能力、车身制造技术和售后服务管理经验,以及索尼在影像传感、通信、网络和各种娱乐技术的开发和运营成果进行优势结合,努力实现与用户和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并不断进化的新一代移动出行产品和相关服务。”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合作双方将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索尼将负责开发娱乐、网络和其他移动服务功能,而本田方面则将侧重于生产和销售。
招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研究部经理白毅阳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索尼造车的逻辑应该和苹果相似,是从消费电子领域切入智能汽车,大背景是传统汽车的智能化趋势,类似于当年手机行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转变。而在新四化浪潮的裹挟下,未来汽车制造离不开智能应用,而智能软件方面拥有优势的企业,也将转型目标锁定造车领域。但造车并不仅是软件系统搭建,更需要整车制造经验及持续投入能力。所以索尼选择与本田联手进入造成赛道,这个模式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很有可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