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瘦身”的北京,最近官宣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6月2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作党代会报告时指出,过去五年来,北京严格落实“双控”及“两线三区”要求,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1098.8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72.8万人。而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王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北京的减量发展,符合“十三五”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下称《总规》)中提出的疏解非首都功能、降低北京主城区人口密度的要求。未来,北京将继续控制人口规模,完成到2035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之内的目标。
北京“减量”发展
21世纪初期,北京饱受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困扰,因此近年来,多个重要规划都对北京提出了减量发展的要求。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降低主城区人口密度;《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总规》中也提到,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北京实现了阶段性“瘦身”的目标。在2月底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介绍,北京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三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年的50.2%。
在区域经济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口流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人口流入代表产业具有吸引力,经济运行向好。那么,减量发展是否意味着北京不再是令人向往的活力之都了?
“北京现在已经走过了靠外延式的人口红利发展的阶段。”王晖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北京的发展方向是高精尖产业,目前已经培养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5月中旬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中,京沪深居前三,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
中心城区将继续疏解
未来,北京仍将继续疏解非首都功能,尤其是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这6个中心城区将继续向外疏解。
根据《总规》,到2035年北京的人口规模将严控在2300万,距离2021年底的2189万还有111万的距离。不过,中心城区人口的“余量”就没有那么大了,总规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远期也将稳定在这一水平。不过,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城六区人口总量为1099万,相比原定的目标仍然多出十几万人。
“因为前期常住人口增长太多,现在北京各个区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城六区。未来,我们还是想把城六区的人口向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区,以及河北、天津、山东、辽宁、内蒙古、河南等外省市疏解。”王晖表示。
在北京的“两翼”之中,副中心已经基本完成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而未来雄安新区将是聚集在北京中心城区的央企外迁的重要方向。自2021年底,部分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已启动分期分批向雄安新区疏解,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首批3家央企已经完成总部选址。而在京的部分高校也将在雄安新区办学,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已经规划建设雄安校区。
王晖认为,尽管向雄安新区疏解的过程是逐步的,不会一蹴而就,但从长远看,北京已经确定了以水定产、以产限人的总原则,疏解非首都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方向不会变,将远期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的任务应该是可以完成的。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