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7/20220706165439YeaUl7DrYY.jpg

热门新基来了!8只碳中和ETF基金正式开售,基金经理看好主题发展红利

葛爱峰 齐萌 2022-7-6 17:16:31

本报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齐萌 深圳报道

7月4日,广发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大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南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正式开售,此外其他首批碳中和ETF也纷纷开售,包括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招商基金、工银瑞信基金,这8只基金跟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主要以“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方向为股票池的产品一经获批就备受关注。

实际上,除“碳中和”主题基金外,近年来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信托方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金融业在“双碳”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说‘双碳’是一场持久战的话,那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金融业就是‘双碳战争’的粮草,在‘双碳’工作中扮演了资金供应、流动性支持、风险管理、价值实现等重要角色。具体包括对绿色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开发绿色金融工具预防气候风险并建立应对气候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以实现生态产品和污染物排放权的价值变现等,不断满足‘双碳’目标所需的金融资源支持。”

首批碳中和ETF正式开售

6月28日,国内首批跟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下称“SEEE碳中和”)的8只ETF产品正式获批,广发基金、大成基金等8家指数投资管理能力领先的基金公司做为国内碳中和被动指数基金的“先行者”。随后,各家公司快速启动相关碳中和ETF产品发售前期工作,发布了相关招募公告。7月4日,8只基金正式发售。

根据中证指数官网介绍,此次碳中和ETF追踪的“SEEE碳中和”指数(指数代码:931755)以2017年6月30日为基日,是从沪深两市中,选取100只业务涉及“深度低碳领域”以及“高碳排放”行业减排潜力较大的上市公司,再根据各领域碳中和贡献度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其中,深度低碳领域,具体是指清洁能源、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高碳减排领域,具体是指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

广发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拟任基金经理陆志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作为绿色股票指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转型的企业加大投入,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为市场参与者研究、投资绿色低碳上市公司提供有效工具。

1.jpg

(图片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首先,从“SEEE碳中和”行业分布情况看,根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前三大权重行业依次是:电力设备(41.66%)、有色金属(14.47%)、公共事业(10.45%),其它行业还包括建筑材料、汽车、基础化工、钢铁、石油石化、机械设备等。

其中,电力设备是该指数权重最大的行业,这是由于我国发电方式的演变,绿电的成长性机会和火电的周期性机会成为市场的焦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火电占比达53.76%,仍是主流,但较十年前超七成的占比已经大幅下降;水电占比达16.38%,近十年中占比一直缓慢下降;而风电、太阳能、核电的增长趋势则十分强劲,其中风电占比达14.02%,较十年前的5.31%增长近2倍;核电占比达2.25%,较十年前的1.1%增长1倍;太阳能占比达13.54%,较有数据记录的2018年底增长近1倍。

对此,大成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拟任基金经理刘淼对本报记者表示:“碳中和指数的选股范围比较特别,它是结合我们国家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情况,从碳中和实现的基本路径来选股的。此外,样本股的评估还要综合考量上市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碳中和管理举措等等。”

其次,从“SEEE碳中和”成分信息来看,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5日,前十大成分股依次是:宁德时代(10.89%)、隆基绿能(6.33%)、比亚迪(4.89%)、紫金矿业(4.32%)、长江电力(4.28%)、东方雨虹(3.22%)、海螺水泥(2.71%)、通威股份(2.50%)、恩捷股份(2.20%)、天齐锂业(2.07%),其中东方雨虹及紫金矿业为6月13日新纳入成分股。

而就“SEEE碳中和”市场表现来看,据Choice数据显示,自基日以来,截至2022年7月5日,该指数累计涨幅121.13%,三年年化33.38%,最大回撤34.13%。

最后,就本次发行的8只ETF基金来看,它们都是被动的指数型基金,都跟踪同一指数,与主动型基金不同,它不需要基金经理进行主动择时、选择标的等操作,主要投资目标就是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所以指数型基金对基金经理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高,基金经理只起到一个管理维护的作用。

对此,瑞融资产首席研究员梁晓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ETF指数基金复制指数的特点导致其表现和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长期来看和费用直接相关。另外投资者要考虑ETF的规模、活跃度和流动性。活跃度高的ETF,流动性比较好,交易获利机会相对也多一些。”

对于碳中和主题的基金的未来发展,刘淼对本报记者表示,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性和广阔空间将持续为碳中和主题下的投资板块带来良好收益;而减排板块则会因碳中和背景下供需错配带来盈利性,以及企业转型带来成长性,进而被重新定价。对于资本市场来说,碳中和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可能将是一个重要主题。

双碳目标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碳中和产业所需资金缺口仍在持续增长过程中。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公开报告显示,为达成全球温控1.5度目标,我国能源供应、工业、建筑、交通各部门低碳化所需累计投资需求约为174.38万亿元人民币(2020-2050年)。

在政策驱动下,资金需求旺盛,绿色金融投融资浮出水面。

目前,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在2016年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8年《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2021年《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等一系列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绿色金融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对此,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日渐清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构建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国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方面,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走在世界前列。”

绿色信贷是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9月末,绿色信贷规模为14.78万亿元,存量余额占总贷款的比重为7.8%,占比较2018年的6%提升1.8个百分点;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市场中规模仅次于信贷的绿色金融产品。截至2021年9月末,绿色债券存量余额为1.62万亿元,在债券市场的占比较低,仅为1.3%,存量余额同比增速25.2%;每年净增规模相对平稳;绿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保险业协会调研统计,2018-2020年,保险业累计提供45.03万亿元的绿色保险服务;绿色信托取得较大发展,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托资产存续规模为3593亿元,同比增长7.1%,全年新增资产规模为1200亿元,存续项目数量为888个,同比增长6.73%,全年新增项目数量为360个。

除此之外,碳中和主题基金表现亮眼。其中,私募基金在碳中和主题上的投资的自2020年7月开启。

2020年7月,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成立,注册资本885亿元,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第一支国家级投资基金。该基金已于2021年10月完成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正式投资运作。据IIR研究院不完全汇总及核查统计,截至2022年4月10日,具备“碳中和”主题、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共计150只,累计注册资本共计2521.51亿,13%数量的基金占据样本基金总规模的77.76%,大额基金几乎均由国资系产业资本主导,且集中在能源、电力领域。

此外,碳中和相关股票也已经成为公募投资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据平安证券在2021年末发布的基金深度公开报告《权益基金专题十一:绿色能源革命,碳中和主题基金的优选》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从公募基金在碳中和上的投资现状来看,全市场一共有4208只公募基金有投资于碳中和,剔除不能投资股票的公募外,70%的基金都有投资碳中和相关股票,持有市值也高达8531.44亿元,占基金市值比例达到11.36%;从公墓基金在碳中和上的持仓行业来看,公募基金重点配置在储能、光伏、氢能板块,三个行业的基金持仓市值占比分别达到5.60%、3.15%、1.76%,均处于超配状态。

针对绿色金融发展正面临的挑战及建议,王文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虽然在世界范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双碳’时代后绿色金融仍需要改善诸多问题。首先,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切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次,‘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的融资结构需要调整。截至2021年底绿色债务类融资占绿色融资总量超过95%,绿色融资构成不够合理,金融业应注重发展股权类融资,积极开展绿色证券和基金业务,探索中小企业绿色信贷创新和绿色创投融资创新,发展多层次绿色资本市场体系;再次,小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缺少开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但存在很大的市场潜力。例如地方农村信用社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服务‘三农’绿色升级、私募基金开展绿色信托业务、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绿色融资租赁业务等,应完善绿色金融的多层次发展体系;最后,我国绿色金融还需积极提升其全球化水平。例如绿色债券和绿色标准的国际化带动绿色资金的国际流动,不断打通各个区域绿色金融市场并扩展国际范围。同时应加快把上海和香港建设为国际化的绿色金融中心,形成绿色金融的国际重要枢纽,加强与伦敦、纽约等金融市场的绿色互通,并通过绿色金融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地位。”

在吴琦看来,金融服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部分领域中,金融机构与行业、企业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和合作共赢,绿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绿色金融发展,关键在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要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理顺资源环境定价机制,实现资源环境的科学合理定价,对开展绿色金融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快环境立法,尤其是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用,探索建立区域性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着力提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和完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明确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同定位,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多方协同合作的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资源配置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效能,拓宽金融广度和深度。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