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7/20220709153721lYjNce9VvX.jpg

剑指民营经济与出口!东南5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透露出什么信号?

张智 2022-7-9 16:52:55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在上半年“成绩单”出炉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集多地负责人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

与4月主要聆听专家和企业家声音的座谈会不同,此次会议聚焦东南沿海,聆听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省市负责人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走势的看法。

当前,我国6月先行指标已经回暖,但4、5月疫情影响仍在,或对二季度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冲击。

李克强对此表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东南沿海5省市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4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有力支撑了国家财力和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因此,要继续挑起国家发展、稳经济的大梁,发挥保障国家财力的主力作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动经济运行尽快回归正常轨道,努力稳增长稳财源。

同时,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协同实施宏观政策和深化改革,帮助市场主体复元气、增活力,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的内生特点没有变。从短期来看,国内疫情已缓解、经济发展将重回正轨,下半年若没有大规模疫情冲击,经济恢复步伐将加快,建议应根据形势,按照再聚焦、加力度、利长远的原则,出台增量政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我国,东部地区是民营经济和进出口的主力军。

李克强指出,东南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要继续敢闯敢试。沿海发达地区融入世界经济更深,长三角、珠三角进出口占全国的近60%,经济竞争力强很大程度上是在国际市场打拼出来的。对外开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不过,今年5月23日,拜登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或对RECP产生冲击。对于这个服务于美国根本利益的合作框架,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表示,“印太经济框架”最核心指向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安全,二是核心的技术管控。在“印太经济框架”推出之前,美国无论总统还是主要的经济官员在访问日韩以及欧洲时一直致力于来建立一个在供应链上封闭的圈子,希望在核心领域上加大对于中国的封锁,是“小院高墙”技术封锁的延续。

“全球化总体对任何一个国家是有利的,但它有利必然有弊,而美国已经承担不起全球化的代价。中国应该快速行动,及时应对。基本大的思路是瞄准小院,瞄准高墙,瞄准它的关键领域,我国科技要自立自强,要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对于有些针对性措施,有的放矢突破其产业链和盟友圈的双重封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在CMF论坛上表示。

当前,随着RECP的生效,中国和整个印太地区国家双向的交流越来越活跃。东盟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我国对日本、韩国长期都保持了贸易逆差,日韩对中国的依赖度在增加,也加大了我国做综合应对的空间和灵活度。

李克强也指出,要继续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提升港口等对外枢纽集疏运水平,稳外贸稳外资,通过高水平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这也有利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世界和平与发展。

推进“放管服”释放民营经济活力

进出口之外,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活力足,活就活在各类市场主体多。

李克强表示,1.6亿多户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的韧性所在,保住市场主体就能支撑稳就业、稳经济大盘。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民营企业占企业总量超九成,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有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民营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巨大潜力,去年全国新设民营企业852.5万户,同比增长11.7%。

“浙江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靠的就是吃改革饭、打创新牌、走开放路,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当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来突破瓶颈、破除束缚,集中力量破解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浙江省长王浩表示。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经历了很不寻常的过程。对此,我国实施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总的看当前经济正在恢复,非常不易。但恢复的基础不稳固,稳经济还要付出艰苦努力。

李克强表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既要实施好宏观政策,又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有效破解多难问题,防止工作单打一、简单化,避免一刀切、层层加码。同时,要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加强政策配套,挖掘自身潜力实施更多支持政策,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恢复活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