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婕 陈锋 北京报道
2022年上半场,可谓“苦尽甘来”,经历了沪指击穿2900点,又在近期指数大涨20%左右,回到3400点。虽说进入牛市为时尚早,但告别熊市已经成为共识。随着市场回暖,新能源主题基金后来居上表现亮眼,煤炭行业更是一枝独秀,持仓煤炭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斩获较高收益。
基金业在行情绝望中取得高速发展,今年5月底,基金管理规模重回26万亿元,基金数量也在蓬勃发展24年后,突破一万只大关,实现了基金数量与规模的双重跨越式增长。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意味着公募基金正式开启“万里挑一”模式。同时也意味着,公募行业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变箭在弦上。今年上半年,监管层频频发布文件,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三年以上长期业绩考核机制,弱化规模排名,并将高管、基金经理利益与持有人利益绑定,直击“产品赚钱,投资者不赚钱”等痛点问题。
基金业绩多面开花
今年前4个月,A股三大指数齐跌,沪指一度下挫至2863点,市场喊出“2800点保卫战”的口号。在历经了3月、4月两轮“过山车”后,A股市场的估值终于从4月27日起触底反弹,科创板、创业板均较低点反弹超20%,沪指回到3400点。
在此期间,超过3900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达10%。不过,由于一季度跌幅较多,基金上半年整体还是处于下跌态势。
通联数据显示,剔除今年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截至6月30日,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QDII以及FOF的年内平均业绩分别为-9.44%、-7.13%、-9.32%和-4.84%,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则收涨,平均业绩分别为0.88%、0.97%和1.86%。
尽管多数基金仍未“收复”亏损失地,绩优基金永不缺席。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势头强劲,带动相关主题基金净值不断飙升,涨幅居前。截至6月30日,嘉实原油、国泰大宗商品、易方达原油A人民币以及南方原油位列基金收益榜前四,年内收益均在50%以上,分别为58.35%、54.60%、54.32%和54.26%。
对主动权益类基金而言,万家基金的基金经理黄海管理的三只基金,在大起大落的行情中走出了平滑的净值曲线,其中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以52.64%的半年业绩,摘得半年度主动权益类基金冠军。收益亚军万家新利和季军万家精选同样由黄海管理,一人独揽主动权益前三的局面。
上半年煤炭行业一枝独秀,成为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唯一上涨的行业。黄海复盘上半年的操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自上而下对宏观经济分析判断之后,做大类资产配置,选择在上游资源品领域配置煤炭板块,在困境反转领域选择地产板块配置,并动态跟踪企业景气度,进行精细化仓位操作。
基金“万里挑一”
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频繁震荡的背景下,基金赚钱能力下降,基金发行遇冷成为业内的共识,但依然没有阻挡基金在产品数量和规模上踏出里程碑式的步伐。
根据中基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总数量为9872只,基金规模达到26.26万亿,走出了5年来的次高。Wind数据显示,6月新成立的基金达138只,另有94只基金仍在发行中。综合来看,产品数量累计已超过一万只。
追溯公募基金发展历程,1998年,中国迎来第一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和第一批公募基金产品,当年共有6家公司成立,发行了5只产品。从5只到10000只,用了整整24年时间。
就产品类型来看,权益基金占比依旧是主力,股票型、混合型等基金数量合计逾6000只,数量占比居于首位,但产品管理规模不足30%。今年上半年在发行市场上“唱主角”的是债券型基金,发行数量大大提高,近乎去年同期的两倍。
最受投资者追捧的债基无疑是同业存单基金。上半年共有27只同业存单基金成立,发行规模达百亿左右的产品有9只,募集总规模达到1657亿元。
华泰柏瑞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基金经理郑青认为,上半年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出现下降,投资人更愿意将资金放置在流动性较好、风险相对较低的资产中。
基金市场的活水还在增加。6月24日,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将试行优先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
7月4日,酝酿了一个多月的香港和内地ETF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启动,首批共有87只ETF产品纳入,A股市场ETF有83只,规模合计超过6000亿元。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徐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ETF互联互通机制拓展了配置境内ETF的资金来源,为境内ETF市场提供了长期资金。
基金经理与持有人利益绑定
在基金数量和规模齐涨之后,监管也在持续发力,引导行业从“量变”向“质变”的转变。
证监会4月26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已经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针对公募基金长期存在的“产品赚钱,投资者不赚钱”等痛点问题,《意见》提出,督促基金管理人建立健全覆盖经营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核心员工的长期考核机制,将合规风控水平、三年以上长期投资业绩、投资者实际盈利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弱化规模排名、短期业绩、收入利润等指标的考核比重。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监管措施限制“风格漂移”“高换手率”等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切实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功能作用。
中基协在6月10日对外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中做出了更明确的安排,规定公募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当年绩效薪酬的20%以上买自家基金,且权益类基金不得低于50%;基金经理应将当年绩效薪酬的30%以上买自家基金,且优先买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同时,董事会和基金公司不得将规模排名、管理费收入、短期业绩等作为薪酬考核的主要依据;绩效薪酬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管、基金经理递延支付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
《指引》称,上述规定是为实现公司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利益与持有人利益的绑定,更好激励约束相关人员。并鼓励基金公司采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