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胡梦然 深圳摄影报道
预制菜这阵风刮得猛烈,从农牧食品、餐饮龙头、生鲜电商平台到连锁商超,企业纷纷涌入赛道,各类跨界者也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
深圳地铁也于6月底推出餐饮品牌“深铁食研室”,目前主要售卖早餐以及预制菜,早间的营业时间为7:30至9:30,晚间为17:30至19:30,显然瞄准了上下班的人流高峰期。
8月11日,《华夏时报》记者实地探访位于深圳地铁11号线福田站美食广场A区的“深铁食研室”,从18点到19点的下班高峰期,记者看到美食广场内人头涌动,下了班的食客络绎不绝,但“深铁食研室”门口却显得有些冷清。
生意冷清
“免洗免切,带回家炒一下就能吃,调料都搭配好了,非常方便。”一位店员向记者热情地介绍柜台内陈列的预制菜品。菜单显示,目前售卖的菜品有11种,店员介绍卖得最好的酸菜鱼售价为32.8元。而记者搜索周边餐饮店,发现这个价格与周边其他店内所售卖的酸菜鱼相差无几。
时至饭点,记者观察到,在18点到19点的下班高峰期,仅有4名食客上前询问,但得知需要自己带回家烹饪后,都没有进行消费。“深铁食研室”隔壁一家售卖煎饼果子的店面以及对面的“捞厨好面”,自18点30分开始便热闹起来,接连有食客光顾,煎饼果子店一度还排起了队,与之对比“深铁食研室”生意显得有点冷清。
周边某餐饮店的店员向记者透露:“他们生意不怎么好,好奇去问的人有,但买得不多。”
“刚刚过去想买他们那个酸菜鱼的,但听说是要带回家自己做了才能吃,就觉得太麻烦了,我本来到这里(美食广场)就是不想做饭。如果我打算自己做饭,也不会在意多个洗和切的程序,”李小姐对记者说,“建议他们可以现场帮忙料理或者加热一下,我会选择购买。”
随后记者询问在现场吃饭的两名年轻食客,他们表示听说过预制菜,但没有尝试过。“位置不大对,如果是打‘即拿即走’这个便利的话,应该开在外边一些,它藏得太深了。本来我们走到这里边来,就是肚子饿了找饭吃,听到还要带回去自己料理,会很失望。”其中一位食客分析,广东人还是讲究食材新鲜,原汁原味,他们一份鱼的保质期是4天,我们平时的生鱼放4天就会觉得不新鲜了,会质疑是否真能带回家存放4天。“预制菜”这三个字,听上去会让人有新鲜度、品质方面的顾虑。
“对于我这种厨艺小白来说,只负责煮熟的预制菜,特别是深铁出的品牌,让人放心些,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在“深铁食研室”门口观察了一会的黄先生对记者表示:“预制菜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时间也不算久,属于比较新的事物,可能还需要时间来接受市场以及消费者的一些考验。”
据悉深铁食研室的合作单位,是深圳市农锦源农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此前主要做净菜,负责供应海底捞及天虹商场等等,近年来同步进行预制菜的生产。深圳地铁集团一名内部员工向本报记者表示,对比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深铁食研室”较大的优势在于品牌,供货方也深耕预制菜领域多年,出品有保障。
市场冷静资本疯狂
不过,和弘连锁咨询董事长兼总经理文志宏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C端的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认知仍有限,对产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有顾虑,这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是需要去重点突破的。”
记者也发现,在网购平台各品牌预制菜下方的评论区中,消费者对于预制菜仍有不少诟病,如“口味不好”“质量无保证”“不新鲜”“不接受冰冻菜”等等。部分消费者心中已经将预制菜贴上了与现代人崇尚的健康饮食相悖的标签,要扭转并重新定义预制菜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与仍在冷静审视的消费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的火热和资本的疯狂。高级经济师、产业经济投资专家邓之东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制菜确实是当下市场高度关注的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和国内外老牌食品快消品品牌纷纷布局,仅统计到2022年1月底的数据,我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已达到近7万家。2019至2021年,我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8.94%。
据35斗统计,2022年以来共有超11家预制菜相关企业获得融资。融资额最高的莫过于瑞幸咖啡创始人陆正耀创办的舌尖科技,获得了10.5亿元的B轮融资。对于资本疯抢入局的现象,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向本报记者分析称,当下预制菜十分火热,可以说是继生鲜电商、社区团购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投资基金、风投先后投资,自2015至今投资基金已经超过数百亿元。
“预制菜是消费升级的产物,是疫情下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的模式,不可否认在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空间。但是,当前预制菜已经出现泡沫,”洪涛坦言,“投资应谨慎,避免出现重复建设、趋同投资的现象出现,导致投资损失。行业需要理性发展,真正实现预制菜‘链式发展’的特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促进预制菜产业稳步、健康、可持续。”
尚待进一步发展
纵观整个预制菜市场,邓之东指出,首先从行业上来看,预制菜市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我国杀进预制菜市场的企业数量近几年井喷式增长,但入局的预制菜生产商以同类型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居多,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集中度偏低。
其次,从品牌上看,预制菜市场中的企业数量较多,竞争激烈。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覆盖的区域与客户范围较小,使得其产品的推广力度亦有限。品牌影响力的大小,决定消费者对预制菜产品的认知度。
其三,是冷链技术的问题。相当部分预制菜产品需要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及产品新鲜度的要求限制了单个企业的产品配送半径,目前一般一个预制菜企业通常只能覆盖一定地区,尚未出现全国性的预制菜龙头企业。
其四,是目前消费者对预制菜最大的忧虑——质量问题。预制菜生产商数量众多,多数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加工模式,自动化程度低,只供应少量客户,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且标准化程度较低,食品安全及品质难以保证。
“相对而言,农牧水产企业、冷冻食品企业类企业布局预制菜产业更有优势。农牧水产企业是预制菜产业链的上游,冷冻食品企业是预制菜产业链的下游,两者具有天然的预制菜产业链菜品品类和冷链技术优势,经营模式和营销渠道也容易扩展。”邓之东表示。
目前,兼具想象力和争议的预制菜赛道,仍然处于行业初期的混沌中,未来走向到底如何?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张澜镨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未来预制菜会有立法要求,标明并提醒食客是预制菜产品。长期看预制菜更加工业化和标准化,谁能影响行业标准,谁盈利更多。标准化之后,会造成价格竞争,会传导到外卖市场。
张澜镨表示,现在预制菜火热还是因为有80、90后这个群体的庞大存量市场,一线城市土地租金成本高昂、工作节奏快需求,搭上了国家基础设施发达,物流完善等硬环境便利。预制菜不是核心高端科技产品,预计未来会出现规模资本之间惨烈的价格竞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