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敬 葛爱峰 深圳报道
随着家纺龙头富安娜(002327.SZ)的一纸公告,其购买中信证券理财产品逾期兑付一事浮出水面。
8月23日,富安娜公告表示,公司购买的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证券”或“管理人”)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逾期兑付,逾期金额约1.065亿元,所涉产品为“中信证券富安FOF定制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下称“富安1号”),受托方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只收回约10%的本金。
早在3月中旬该资管产品已逾期兑付,富安娜为何没有及时披露该笔重大违约?该产品底层资产项目债务人早已实质违约,在购买前,中信证券是否到位尽调,富安娜又是否已知相关风险?对此,《华夏时报》记者在8月24日尝试联系双方进行了解,截至发稿未获中信证券回复,而富安娜董秘龚芸则在24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逾期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了解事情具体情况,也向中信证券发出沟通函,追索项目的相关资料,目前对方只提供了这个简单情况。”
1.2亿理财翻车,资金流向了哪?
据公告显示,2021年3月9日,公司购买期限12个月的“富安1号”,购买金额1.2亿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到期日为2022年3月19日。公司本应在2022年3月19日前后拿回该笔投资本金和收益,但经过多轮沟通,截至本公告日,公司仅于2022年4月14日收到中信证券兑付本金1350万元,剩余资金已逾期。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8年,富安娜便开始购买中信证券理财产品。在2018年4月、2018年5月、2019年4月及2020年3月,富安娜相继购买四期“富安1号”并实现如期兑付,累计购买金额4.2亿元,累计收益约3865万元。
据当日公告,此前富安娜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授权购买理财产品的产品种类包括:1,购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资信状况良好的机构发行销售的风险可控、灵活性较强、最长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2,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券商收益凭证、固定收益类产品、国债逆回购、货币市场基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第四期理财产品一个月后,富安娜“听从管理人建议”,鉴于“证券期货相关管理规定有所变化”,与中信证券签订了补充协议,将原来的《中信证券富安1号定向资产管理合同》变更为《中信证券富安FOF定制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
由于资管产品变更为“FOF”,相关理财资金也就这样投向了经过多层嵌套的资产标的,流向了超出富安娜初始理财范围的房地产。
据了解,该产品“逾期”与北大方正集团风险处置进展不及预期有关。富安娜在公告中表示,北大资源杭州海港城项目债务人浙江蓝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早已实质违约,且2019年和 2020 年审计报告均被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主要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方北大方正集团重整计划执行期限日前被法院裁定延长至2022年12月28日。
相关资料显示,上述“北大资源杭州海港城”项目最初名为西溪海港城,在2014年开始预售,但因多种原因而停工,于当年底被转让给北大资源集团地产公司,此后项目先后改名为北大资源海港城、博雅城。但由于2020年北大方正集团破产重整,该商场在2019年开业后运营情况并不好。
记者在多个点评APP上注意到,这家商城差不多间隔一个月以上的时间才有一位顾客点评,评价大多指向“空荡荡”“大部分商铺空置”“没人气”等。此外,受项目股权转让影响,很多业主购买的公寓楼在七年时间里至今未能交房。
为何3月逾期8月才公告
“基于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性质,故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的风险。”富安娜在公告中提示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投资资金延期兑付或存在部分损失的风险,在同日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中,富安娜已将该产品账面盈余部分875万元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截至本公告日,由于中信证券尚未出具最新估值表/净值说明,公司无法准确预计该笔投资可能带来的本金损失,具体影响以审计机构2022年度审计确认的结果为准。”富安娜称。
龚芸24日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笔理财资金属于公司自有闲置资金,不影响公司生产经营。并且,最终还要看中信证券提供的最后资料和年底审计情况,才能预计对公司是否有重大影响。这笔金额占最近一期审计总资产的2.26%,占最近一期审计净资产的2.88%,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利润为19.51%;占最近一期经审计收入为3.35%,且是闲置自有资金,不构成对公司有重大影响。”
“作为公司,逾期发生后,第一时间是了解事情具体情况,这需要花时间。”对于为何在逾期五个月后才披露该笔重大违约,龚芸对本报记者表示。
同时,记者尝试就产品逾期兑付事件采访中信证券,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有十余年专业投资经历的职业投资人程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款理财产品风险已经非常巨大,收回本金恐怕已经不是大概率事件。“富安娜此次购买的产品是底层资产违约,同时作为担保方的北大方正也处于资产重整当中。因此实际上这款理财产品不但底层资产违约,而且担保方实际上也很难履行自己的担保义务。”程宇分析表示。
不过,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富安娜出现比较大的投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中信证券的问题,而是在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这一点可能是需要市场明确的。“当前富安娜买的是中信证券的理财产品,既然是理财产品,其实是不存在刚性兑付的。”江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江瀚表示,中信证券到底有没有比较大的过失或者错误也是事情的关键,若没有,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富安娜自己投资的问题。如此大金额的投资,对投资标的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就进行投资的话,那么就需要风险自担;但是如果中信证券本身存在一定的失误或者问题,有可能会面临富安娜的起诉。
截至8月25日收盘,富安娜股价报7.08元/股,跌0.84%,总市值58.73亿元。
上市公司不再忙理财?
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早已不是新鲜事。
Wind数据也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906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为5250.99亿元。而去年同期,共有1058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为6889.65亿元。
对于上市公司认购理财规模和持有产品数量双双下降,程宇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本来是为自己富余资金提供一个新的财务投资的渠道。但是随着现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理财产品底层资产违约的情况越来越多,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不断上升。但相对于其不断下降的收益,这些风险并没有被覆盖进相应的收益当中,因此实际上理财产品的风险成本在上升,收益却在下降,所以上市公司也越来越不愿意购买理财产品。”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其本质上和所有投资者去购买相关资产是一致的,都必须严格审慎的评估底层资产,信用能力也就是还本付息的能力,而不能依赖于其他附加的任何条款。”程宇进一步指出。
江瀚也向本报表示:“即使是富安娜这样比较有名的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么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可能更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了。在自己投资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自己的投资标的是什么,这对于当前的整个市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投资标的的理解不清楚的话,很有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只有深刻理解投资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才会在市场竞争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优势,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江瀚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8月12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收回部分现金管理产品本金10亿元,本次实现收益511.11万元。据悉,这已经是中信证券第二轮再投资、第四笔购买的理财产品。中信证券先后将募集到的80亿元闲置资金分四批购买银行定存产品,年化收益分别为2.28%、2%,目前均已赎回,累计实现理财收益4171.78万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