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近日,红日药业发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约33.12亿元,同比减少5.0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3.52亿元,同比减少19.56%;基本每股收益0.12元,同比减少20%。拟不派现、不送红股、不转增。
随着业绩披露,红日药业股价连续两日下挫,8月30日跌幅3.74%,31日跌1.06%,报收于5.61元/股。值得注意的是,红日药业的半年报与一季报走势差距较大。此前一季报中稳步攀升的业绩为何在二季度迅速下滑?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联系红日药业董秘及证券事务代表,询问背后原因及有无未公开信息。截止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2021年报披露,红日药业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其占比达55.21%。红日药业中报认为,随着试点结束以及国标推行,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参与配方颗粒赛道,市场竞争加剧,中药材价格的波动也可能会给中药配方颗粒带来成本提高的风险。
一位不便具名的医药行业分析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中药行业迎来政策红利期的当下,中药配方颗粒是受益相对较大的细分领域。”事实上,近年来,多地将中医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方正证券研报也认为,对比日韩,我国在市场渗透率上有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众多利好,红日药业为何无法依靠中药配方颗粒拉动业绩增长呢?
上半年业绩下滑
8月29日晚间,红日药业发布半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3.12亿元,同比下降5.01%;归母净利润3.52亿元,同比下降19.56%;扣非净利润3.11亿元,同比下降26.7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3亿元,同比增长53.22%;报告期内,红日药业基本每股收益为0.1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44%。
据悉,红日药业业务主要涵盖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成品药、原辅料、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服务、药械智慧供应链等六大板块。公司起家产品是独立知识产权中药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截至目前,红日药业已拥有KB、PD-L1等5个1类新药,在研项目30余个。近年来,红日药业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包括原辅料板块旗下3家企业;医疗器械板块的“超思”血氧系列产品;医疗健康服务板块的“上医仁家”线上中医互联网服务平台和线下全国实体连锁中医馆。
在业绩增长方面,4月28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公司实现主营收入17.32亿元,同比上升5.7%;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上升23.34%;扣非净利润2.03亿元,同比上升6.29%。2022年半年报则显示,公司二季度主营收入15.79亿元,同比下降14.51%;归母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53.42%;扣非净利润1.08亿元,同比下降53.71%。
此外,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53.46%,同比下降2.0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0.53%,较上年同期下降1.81个百分点。从单季度指标来看,2022年第二季度公司毛利率为52.38%,同比下降3.13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07个百分点;净利率为6.90%,较上年同期下降6.08个百分点,较上一季度下降6.94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公司二季度的盈利能力急转直下。对此,红日药业方面表示,宏观层面上,2022年,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和地缘政治风险外溢,都给国内企业生产和物流带来一定的影响,叠加医药政策改革持续推进和医疗保障相关政策不断深入,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中药配方颗粒方面,随着试点结束以及国标推行,越来越多的新进入者参与配方颗粒赛道,市场竞争存在加剧风险,中药材价格的波动也可能会给中药配方颗粒带来成本提高的风险。
原辅料业务方面,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大批专利药到期刺激仿制药市场增长、集采降价提升药品渗透率等多重因素共振下,原辅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但同时,在安全环保政策趋严和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共同作用下,行业集中度提升,市场竞争加剧。
在医疗器械业务方面,近两年新冠疫情爆发,公司医疗器械相关产品需求量增幅较大。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市场需求趋于理性,供需将逐步回归合理。因此,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可能成为医疗器械业务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在互联网医疗服务方面,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较快,都可能对公司医疗服务业务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药械智慧供应链业务将持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经营模式,该模式对各业务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公司将面临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配方颗粒上升空间有多大
对红日药业而言,在业务结构方面“主次分明”。据2021年年报,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占比达55.21%,医疗器械占比20.28%,成品药占比15.01%,辅料及原料药占比8.07%,其他行业占比1.43%。
2022年报中,红日药业认为,配方颗粒医保覆盖还有较大的空间,除政策驱动外,中药配方颗粒以副作用小,有养生防病的功效,可以满足老年人和亚健康人群的治疗和保健需求,预计其市场规模将迎来新一波增长。
多位二级市场分析人士都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集采氛围笼罩下,中药配方颗粒是门好生意。”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业务合伙人陈建国接受认为,“中药配方颗粒赛道相对于中药饮片具有不小的优势。在未来,配方颗粒市场有望快速放量。”
方正证券研报显示,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对饮片的替代率为8-10%,日韩的替代率为60%,渗透率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度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约502.59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预计为533亿元。业内预计未来行业规模有望继续突破。
而在政策面,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愈发得到关注。2021年2月10日,国家药监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标志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2022年上半年,国家多项支持性政策密集出台,几乎每月都有利好政策发布。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目标。自此之后,四川、福建、四川等省份相继出台文件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
陈建国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中医药行业在政策和医保支持下有望迎来上行拐点,传统中药企业全面拥抱市场,传承发展正当时,静待业绩兑现和价值重估,预计未来中成药创新和中成药出海将成为重点攻关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红日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可以追溯到2010年收购北京康仁堂药业。据悉,康仁堂是首批获得国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试点资质企业。但完成收购后的红日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的盈利水平却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76.58%、71.16%、68.41%。
一位不便具名的中医馆创始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先,配方颗粒质量不稳定,法定标准尚待完善,目前中药颗粒剂与饮片质量换算还无标准依据。其次,现有证据尚不能证实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可以取代传统中药汤剂的合煎疗效。再次,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应用受到药材炮制方法限制,药味、剂量固定颗粒制剂可能难被临床医师广泛认可,因此市场前景受限。”
见习记者:颜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