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凯 翟亚男 北京报道
备受瞩目的广汽埃安混改又迎来新的进展。
9月6日,广汽埃安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正式更名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广汽埃安股份制改革完成。对此,广汽埃安方面表示,股份公司的成立是广汽埃安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具有历史意义,标志着埃安在混改进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加快混改步伐
实际上,广汽埃安在很早就开始为分拆上市做准备。
2021年8月,广汽埃安宣布正式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新能源企业业务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重组启动整合工作。同年11月,广汽埃安完成资产重组,实现“研产销”一体化。2022年3月,广汽埃安完成员工激励,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并同步引入诚通集团、南网动能、广州爱安作为战略投资者,共计融资25.66亿元。8月份,广汽埃安新一轮引战增资项目在广东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开启A轮引战。
而此次股份制改革的完成也标志着广汽埃安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也是广汽集团改革完成的重要标志。据了解,广汽埃安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引入了多位战略协同董事,包括工程院院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锂电池正极材料专家胡国荣,原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安永华明管理合伙人葛明,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付一丁。
对此,广汽埃安方面表示,上述战略协同董事将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以专业视角为广汽埃安提供更加客观和建设性的意见,协助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
“广汽埃安的混改目标非常清晰,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同时,股改完成对广汽埃安今后的发展也将起到促进作用。”汽车分析师田力表示,广汽埃安在股权激励方面探索出了与员工共同发展的模式,这对今后新能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也持同样看法,在他看来,广汽埃安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探索出了与核心员工分享企业未来发展红利的方式,为国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科技人员激励办法等提供了指引与借鉴。
预计融资后估值达千亿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广汽埃安也将尽快完成IPO。广汽埃安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预计在10月份完成交割,争取在明年实现IPO,如若条件允许,将考虑在科创板上市。
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看来,广汽埃安如果能成功上市,对于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IPO可以让广汽埃安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另一方面成为上市公司后,也可以表明广汽埃安的价值,达到为品牌背书的效果。
根据广汽埃安A轮引战增资项目规划,将稀释约15%的股份引入不超过70家战略投资者。要求满足拥有核心资源、产业协同效应强、资本协同能力强、行业地位领先、政策引导性强、资金实力雄厚这六类条件中至少一种,将能为广汽埃安引入拥有新能源汽车领域较强战略性的重要产业资源的优质企业,如充电桩或电池原材料或汽车芯片等,帮助广汽埃安加快发展。
根据广汽埃安的规划,此次增资的价格不低于13.23元/每注册资本,单一投资人投资金额不低于1亿元,而公司注册资本为64.21亿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广汽埃安投前估值约为850亿元,此次广汽埃安融资约为150亿元,投后估值预计10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在完成A轮融资后的估值也才近300亿元。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的零跑汽车A轮融资额也仅20亿元,投后估值约为80亿元。由此来看,广汽埃安或许会创下国内新能源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远超此前造车新势力在Pre-IPO轮融资的规模。
如此高的估值,足以看出资本市场对广汽埃安非常看好,这也源于广汽埃安近年来对新能源市场的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广汽埃安已经启动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和电驱公司,并在8月份与赣锋锂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广汽埃安已经全面打通上游原材料、研发、制造、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完成能源生态产业闭环。
而从广汽埃安的主业来看,今年8月份,广汽埃安的销量达到了27021辆,1-8月份累计销量达到辆15.23万辆,同比增长134%。在销量上涨的同时,广汽埃安也在不断扩充产能。今年年初,广汽埃安完成了20万产能的扩建,第二工厂也将于9月底落成,此后广汽埃安的累计销量将达到40万辆。
对于后续规划,《华夏时报》记者从广汽埃安方面获悉,目前正在加速推进第三代GEP平台的进化和落地,新一代平台的量产车型将于2023年推出,覆盖轿车、SUV、MPV等细分领域。此外,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将在2023年推出广汽埃安旗下的换电车型。并且,将在全年计划布局200座充电站,覆盖28个城市,到2025年,将建设2000座超充站、500座换电站。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认为广汽埃安在科创板上市的概率较大。如果成功上市,那广汽埃安将会成为科创板新能源汽车第一股。”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科创板审核严格,但广汽埃安从整车制造研发到软件、电池、智能科技等方面都有涉猎,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