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6.99元关口,距离“破7”近在咫尺。“关键点位”非关键,对于近“破7”,市场并没有弥漫恐慌情绪,表现颇为理性。
事实上,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在2019年和2020年人民币汇率曾出现过“破7”。2019年8月“破7”时,“会不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的担心也一度有市场,当时“完全是自己吓自己”的专家声音,是对担心的有力回击。站在3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不能不令人感慨:过分担心确实没有必要。
2019年8月5日,央行有关负责人回应人民币“破7”时曾表示,人民币汇率“破7”,这个“7”不是年龄,过去就回不来了,也不是堤坝,一旦被冲破大水就会一泻千里;“7”更像水库的水位,丰水期的时候高一些,到了枯水期的时候又会降下来,有涨有落,都是正常的。
春去秋来,有涨有落,这更顺和四季更迭,阴晴圆缺。2019年8月与2020年5月,人民币汇率跌破“7”,主要原因分别是特朗普政府挑起的贸易摩擦和突发的全球疫情,这两种原因对预期改变是不容忽视的,市场存在一定的担忧也情有可原,而最近汇率近“破7”的原因却有一定特殊性,与前两次相比,背后主导逻辑不同,主要是跟美元快速升值有关。
今年以来,美元升值了超14%。美元指数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联储大幅度加息,今年以来,已经加息4次,已累计加息2.25个百分点;二是欧洲能源危机不断升级,欧洲经济基本面和预期不佳,欧元疲弱。复杂外围环境下,人民币不可能独善其身。
但数据并非是冰冷。在美元升值背景下,SDR篮子里其他储备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贬值,1-8月欧元贬值了12%,英镑贬值了14%,日元贬值了17%,人民币贬值8%。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则保持稳定。正如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表示:“在SDR篮子里,应该说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以外,对非美元货币都是升值的。”
今年以来,西方国家高通胀和地缘政治风险相互叠加,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汇率波动加大也属正常。但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关键,依然在中国经济自身。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及时落地,组合效应不断显现,经济企稳向好趋势明显,国际收支状况有望保持顺差局面。即使短期“破7”,也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开启新贬值周期。
北上资金被市场称为“聪明钱”,其流向也通常被解读为中国资产价值的“晴雨表”。从近段时间看,外资对中国资产的热情有增无减。今年前8个月,外资通过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逾600亿元。从摩根大通、贝莱德、安本等外资机构最近公布的7月份持仓情况看,其旗下基金分别增仓了宁德时代、兴业银行、贵州茅台等。近日,央行在港发行人民币央票遭抢购,投标总量往往数倍于发行量。
这些自发的行动,无疑是中国资产对外资强吸引力的注解,是外资对中国经济强信心的注解。
对于汇率的波动加大,金融部门并不是无计可施,而恰恰相反的是工具充足,政策空间较大。9月5日,人民银行及时出招,宣布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释放了明确的稳汇率政策信号。
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这是长期趋势。在9月5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就此强调,“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单边市’。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
我们应该平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宽幅震荡行情。对于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中国的进出口外贸企业而言,不信谣、不传谣,秉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做好汇率避险,不对赌人民币的升贬,做大做强主业,这是企业理性的、应有的策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