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小欧 于建平 北京报道
日前有报道称,造车新势力车企威马汽车上海总部已启动裁员,同时外包公司人员也在大规模离开。报道还称,威马汽车上海多家门店关闭,从20家左右骤减到12家左右。
《华夏时报》记者查询威马汽车官网了解到,目前威马汽车上海网点显示共有18家,1家即将开业。其中负责销售交付的用户中心和星创中心只剩7家,其他只提供展示、售后等服务。记者还查询了北京网点情况,官网显示,北京网点共剩13家,用户中心和星创中心仅存4家。
凋零的销售网点情况是威马现状的直观表现,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各车企争奇斗艳,加上各路资金投入加重研发力度极速扩充车型,实现质与量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打造品牌和技术护城河的目的,威马的危机,或正来源于此。
资金危机严重
一位之前在威马汽车工作过的销售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威马汽车在上海的很多商超店都关门撤店了,并且一直是卖库存车,压力实在太大,我们也是干不下去了。”还有一位威马加盟商透露:“威马汽车原来在上海的门店有近20家,但据我所知现在仅剩12家左右,特别是包括售前售后一体的门店目前只剩五六家。一些门店近日才关闭,官网都来得及将名单撤下。”
就在几天前,一封由威马汽车CEO沈晖发出的内部沟通信《和衷共济,共渡难关》被曝光。信上表示,为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同时公司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其中包括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70%基本工资;调整公司发薪日、取消年终奖等奖金、暂停发放购车补贴等。信中也明确说了造成资金压力的原因:2022年充满挑战和困难,受疫情影响,威马汽车上海、北京、成都等地面临供应链的巨大挑战,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供货不及时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威马的生产经营。
无论是门店骤减,还是员工集体降薪,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威马目前财务压力较为严重,换句话说就是“没钱了”。
从其财务表现看,根据威马今年6月提交给港交所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实际营收三年合计109.17亿元,但威马汽车归母净亏损三年合计达174.3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三年合计达136.32亿元;三年毛利率分别为-58.3%、-43.5%与-41.1%,毛利率始终在-40%以下,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10万。这意味着威马还不具备盈利能力。
同时,威马汽车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在过去三年逐年增长,行政费用成为公司日常主要开支。数据显示,2021年威马汽车的行政费用达27亿元,占总营收比接近57%,可研发投入却略有下滑至9.81亿元。对比来看不难发现,尽管威马注重营销,但反响平平,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从销量上来看,威马的表现也每况愈下,这也暴露出来威马的研发力不足。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威马年销量为2.2万辆,位列造车新势力第四位;而2021年威马以4.42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五,与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车相差近约2.5万辆,而自今年起,威马不再公布具体的交付数量。
但据中汽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1月至10月威马累计销量29284辆,同比下降14%。作为对比,“黑马”哪吒前10个月已经卖出超过12.9万辆车,销量的持续不佳,使得威马汽车已丧失在每个月新势力企业比拼中的话语权。
赴港IPO未果,资金承压
尽管从融资情况来看,截至去年10月5日获得5亿美元的D轮融资,威马汽车已完成了累计金额达350亿元的11轮融资,成为造车新势力之最。资本市场对威马的看好,也表示了威马此前确实具备一定的实力。北京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兼首席投资顾问邢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研究威马的资方可以看到,威马集齐了国家资本,地方政府资本及科技圈资本这三大类投资者,首先来说投资者均认可威马的高科技企业身份,也认可威马的发展模式和战略规划。毕竟威马汽车有百度投资入股和自动驾驶技术赋能,在自动泊车和记忆泊车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
但如今资本对威马的青睐似乎正在一点点地丧失。赴港上市成为威马汽车的求生之道,尽管公司早于今年6月便已提交上市申请,但到目前仍无上市进展。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威马造血势能力较差,资本短期内迟迟未看见希望。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对于产销研一体的车企来说,每辆车的生产成本应该是随着产能增加从而逐渐递减,达到新车边际效应的增加,并在产能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实现生产成本的控制。但如果毛利率迟迟无法转正,亏损持续扩大,说明企业还没有掌握合适的生产曲线。资本方对于威马目前的担忧与其盈利能力分不开,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威马目前仍未能顺利IPO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威马汽车陷入发展滞后的窘境,车辆自燃、高管纷纷离职、被吉利集团认为侵犯其商业秘密索赔21亿元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致使威马汽车的销量攀升日渐艰难,声量也大不如前。
汽车行业分析师徐嘉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小鹏、蔚来还是理想都有很明确的市场定位,但威马并没有。此外,威马的产品定位区间聚焦在10万元至20万元,这虽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市场,但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技术实力、品牌实力均处于下风的威马想要在这个细分市场撑起份额,难度较大。”
尽管上市对于威马来说是一条出路,但如今资本对于造车新势力的投资态度逐渐回归冷静,再次获得资本青睐已非易事。且威马沉疴痼疾众多,产品力一直没有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技术实力也日渐羸弱、销量增长乏力、品牌声量不够等问题将威马逼入“临界点”。能否重新振作、焕发新的生机,目前来看,前路仍渺茫。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