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12/2022121719133255C5Wrbxh4.jpg

首提“三保”,支持住房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个重磅提法定调2023年房地产

李凯旋 2022-12-18 12:32:12

本报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三保”工作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除此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对于2023年房地产的走向,记者注意到,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还有一些新的提法值得关注。

首提“三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保”政策,其对于后续楼市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关注的是,自保交楼被提出之后,相关的专项借款已经基本投放至项目。11月24日,银保监会方面表示,截至目前,保交楼专项借款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资金投入带动形成一批实物工作量,有效促进了项目建设交付。

除此之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情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会议提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解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根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内容,防范化解房地产行业风险,保交楼则成为重中之重,优质头部房企资金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是对二十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房地产风险是重点内容之一。”陈文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再提探索新模式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会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房地产新发展模式”自2021年以来被屡屡提起。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文件指出,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在陈文静看来,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022年再次提出“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伴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模式或将落脚在住房体系建设、租购并举、盘活存量等方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则认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要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或许意味着2023年会有新发展模式的重磅政策出台,房地产各参与者需要重点关注。

市场下一步会怎么走?

整体来看,在3日之内,监管层三次提到房地产。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之外。12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情况。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房地产政策频出。除了可以有效改善融资的“三支箭”全部落地之外,支持住房改善的相关政策也在加速入场。

例如,在放松限购方面,郑州在今年3月份打响了放松限购限贷的“第一枪”。随后,哈尔滨、西安等热门城市陆续跟进。除此之外,多个城市出台了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发放购房补贴、降低限售年限等政策,引导楼市需求入场。

有房企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购房门槛正在不断下调,借用政策来调动市场活力。以LPR为例,自今年年初以来,央行3次降息,5年期以上LPR共下调35个基点,可以有效降低购房者成本。

上述房企内部人士认为,房地产政策正在全面呵护市场,涉及到保需求、保项目、保市场主体等方方面面。同时,借助类似政策,房企可以逐步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行业迈向健康发展。

陈文静同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核心一二线城市持续优化楼市政策,对当地市场情绪产生了积极带动。预计2023年核心一二线城市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或继续放松,特别是核心二线城市,政策优化空间较大,为市场释放更多有效购房需求。

陈文静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2022年的深度调整之后,当前购房者置业情绪、企业端市场信心均尚未扭转。在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下,提振供需两端市场信心仍是当下解决问题的关键。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