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1/20230121084124l6sDtEY6zX.jpeg

碳监测评估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超70亿碳监测市场能否迎来“春天”

刘诗萌 2023-1-21 12:49:26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碳监测试点,终于有最新的进展传来。

2023年1月17日,在生态环境部2023年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介绍,自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以来,碳监测试点一年多时间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证实了CO2在线监测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初步建立了CH4泄漏检测的技术方法,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初步了解了温室气体时空分布规律。

他表示,碳监测评估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生态环境部通过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基本打通了“测什么、在哪测、怎么测”的碳监测业务链条。未来将继续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稳步扩大火电行业试点,推进火电机组在线监测数据自愿联网工作,提升试点工作的代表性。

相比PM2.5等大气污染物,碳排放监测难度更高、对精确性要求更高,目前国内仍然在起步阶段,市场规模不大,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也相对较少。未来,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相关政策的推动,CO2在线监测是否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自动监测更加精准

碳监测是对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汇以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等碳源汇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其对象主要包括CO2、CH4、N2O等七种温室气体。

当前,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方法包括核算法和自动监测法两种。两种方法中,核算法较为成熟,成本较低,但主要依靠人为计算,容易出现数据造假问题。而自动监测法主要是通过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对温室气体的浓度和流量进行实时、连续的测量,较少人为干扰因素,但成本和对设备的要求也更高。

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明确碳评估要“核算为主、监测为辅”。当前,我国碳核算体系正在朝着统一规范的方向进一步完善,而作为其重要支撑的自动监测仍然刚刚起步。

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加快构建碳排放智能监测和动态核算体系,推动形成集约节约、循环高效、普惠共享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此次发布会上蒋火华指出,试点监测表明,火电和垃圾焚烧行业CO2在线监测法与核算法结果整体可比,成本也相当,有的还能减轻企业负担。目前,已有66台火电机组自愿与生态环境部联网,自动监测能获取小时级的排放量数据,可更精准支撑碳排放管理。

试点将稳步扩大

蒋火华介绍,在碳监测试点推进过程中,温室气体监测网络的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已建成26个高精度、90个中精度监测站点,已分析709组自然月自动监测小时数据,完成64万个场站泄露监测。

考虑到监测温室气体的复杂程度,建立这些站点的过程并不容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质量管理室主管师耀龙在《中国环境报》的报道中介绍,火电行业碳排放量监测不仅限于烟道复杂环境中CO2浓度的精准测量,也需要精准测量烟道气流速/流量、湿度等关键参量。对CEMS系统中CO2、流速/流量、湿度等监测仪开展定期校准是确保碳排放量监测数据准确可比的重要技术基础。

除了政府监测点以外,在市场应用中,碳监测也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发。CEMS在国内主要应用于烟气监测,主要针对NO、NO2、SO2等大气污染物,大部分设备没有专门针对温室气体进行监测。因此,已有的CEMS设备要应用于CO2在线监测,多数需要进行升级改造。此前,平安证券研报估算,在双碳目标下,碳监测市场空间较大,监测点和政府监测点的市场达74亿元。

未来,生态环境部还将进一步扩大火电行业的碳监测试点,增强对碳排放规律性认识,并完善相关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支撑能力。

制度保障有望出台

长远来看,推广碳监测仍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成本和收益。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碳监测的范围肯定会比较大,如果在一个城市或一个省的范围里,用能源结构就可以大致算出来它的总碳排放量是多少,那么当地是否还有意愿去花比较大的成本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二氧化碳排放毕竟不像PM2.5那么直接地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空气质量,它对当地人其实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影响的是整个气候,所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有性价比的问题需要考虑。

不过,在碳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出现诸多数据造假的问题后,如何对企业的碳数据进行核查、监管成为主管部门更为关心的问题。

2022年底,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公开演讲中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下称《条例》)出台相关工作,并在《条例》出台后完善配套制度文件,构建以《条例》为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为全国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未来的碳监测市场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是否能真正迎来“春天”,还有待政策的持续推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