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学东
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加码,出现量增价跌现象,利率大幅下行,说明一方面银行在大力推动消费贷业务,而贷款额度大涨则说明消费正在复苏。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这3家国有大行1月份个人消费类贷款规模均出现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0%、26%、39.68%。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也将个人消费类贷款作为重要发力点。
其实小银行的动作也不小,比如,兴化农商行推出“全民共兴贷”产品,固定年利率2.98%,且对于首次获得授信的客户有机会获30天免息券。
为了消费贷的业务推广,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不断下调消费贷产品利率。例如,招商银行提供7折、8.5折、9.5折不等的利率折扣券,折后年利率(单利)最低不低于3.7%。除利率优惠外,该行还推出提款抽奖活动,奖品包括华为手机、商城券、现金红包等。
从央行的数据可以看出,银行对消费贷款的投放是今年才开始加速的。
去年四季度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7.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三季度末低1.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5.4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755亿元,同比少增7646亿元。
去年一季度,住户其他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4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一季度减少1502亿元,同比少增3585亿元。2022年3月份,新发放住户其他消费贷款利率为7.68%,比年初和上年同期分别低67和41个基点。
由此看,去年全年消费贷款的增速是下降的,利率尽管有所下调,但仍然在7%以上,一年下调幅度超过一半,可见,银行刺激消费金融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
事实上,为了刺激消费,政府方面是鼓励消费金融的,比如2月10日福建银保监局出台十条举措为促消费提供金融支持。其中要求加快推广、升级“福商消费贷”“消费分期”等促消费金融产品,实施免息、减息、提额等优惠政策;优化分期贷款、消费贷审批流程,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新型消费信贷服务。
但是消费金融的风险是不容低估的。
其实,最早的时候主要是以科技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科技金融手段,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金融更加与消费场景结合,对于挖掘客户需求以及方便借贷等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校园贷和暴力催收等恶性事件,再加上由于房地产信贷占据了居民资产的绝大多数,居民杠杆率大幅攀升,为未来的金融风险埋下隐患,具体表现在银行的信用卡不良出现上涨。
比如2019年,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其中因为口径调整导致不良率上升0.33个百分点,这是银行的消费金融不良率上涨最早的案例。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的风险,客户资质明显下沉,多头负债、过度授信问题突出。自2020年以来,一些银行的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一直在上升。
由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影响,消费金融不良率上涨的态势没有改变。截至2022年6月末,信用卡不良率超过2%的六大行中有交通银行(2.66%)和工行(2.24%)。
其他几家银行不良率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截至2022年6月末,建设银行不良率1.44%,较上年末上升0.11%。邮储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去年末提升0.16%至1.82%;农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1.24%,较去年末增长0.25%。
从全国银行业信用卡业务来看,去年8月,央行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26.76亿元,环比增长7.71%,创出季度新高。
也是在以上报告中,央行指出:不宜依靠消费金融来扩大消费。
经历过了三年的新冠疫情,房地产交易量大幅下降以及居民消费意愿不强,都抑制了居民债务的增长。目前,居民杠杆率增速上涨速度有所放缓,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保持不变,仍维持在2021年末的61.9%,四个季度的增幅分别为-0.1、0.2、0.1和-0.2个百分点。
如今,疫情防控虽然结束了,但经济复苏的趋势尚未确定,居民收入未出现明显改善,居民杠杆率上升空间仍然有限,这时候消费金融的发展一定要注意风险防范,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防范风险,并改变暴力催收模式是第一要紧的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