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2/20230224173429rG5VLR58F5.jpg

中国再添“十万亿”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九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

刘诗萌 2023-2-24 18:21:42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3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跨入第9个年头,同时也迎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北京市统计局2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这意味着,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也终于站上了“十万亿”的新台阶,成为中国第三个跨入这一门槛的城市群。

一年前,珠三角九大城市经济总量在2021年达到100585.26亿元,首次站上了“十万亿”大关。而长三角核心区在2014年就实现了这一历史性跨越,到2022年年底,长三角41城经济总量已经达到29.03万亿,距离30万亿的门槛也并不遥远。

首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尽管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但从自身的发展来看,京津冀过去九年间还是有不小的进步。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北京,均达到4万亿以上。未来,河北应着力培育“领头羊”城市,其排名前三的唐山、石家庄、邯郸目前体量都没有超过万亿,而江苏省已经有4座城市跨入“万亿俱乐部”。

新的“十万亿”增长极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召开座谈会,在讲话中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至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走过9个年头,在“量”与“质”两端都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方面,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体量都实现了稳步增长。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河北地区生产总值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0倍和1.7倍;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与此同时,三省市的产业构成也逐步优化。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2年的4.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三产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也提升至接近五成。

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牛鼻子”,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超大城市,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同时积极推动优质资源向津冀延伸,累计实施京冀、京津医疗卫生合作项目约50个,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9500余家。

尤其是2017年雄安新区成立后,曾经被称作“灯下黑”的河北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在经过近6年的大规模建设后,雄安新区已经进入提速期,近期首个商品房项目也开始面向市场销售。“从容东新区回迁,到京雄铁路、京雄高速建成,再到四所高校建成雄安校区,很明显从2022年开始,雄安新区的发展提速了。”王晖对本报记者表示。

雄安新区的提速也对周边河北地市的发展有所带动。一位保定市白沟镇的房屋中介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雄安新区商品房开卖的消息传来后,来白沟附近看房的人比春节前后多了不少。

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及商事制度、政务服务等5个重点领域子协议。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17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事同标”,231个事项实现京津冀线上通办。

如何培育下一个“领头羊”城市?

不过与长三角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京津冀仍有不小进步空间。一方面,在人均GDP方面,2021年长三角地区达到11.7万元,京津冀地区只有9.1万元左右,尤其是河北,人均GDP只有5.4万元,甚至不到长三角地区的一半。在2022年全国人均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京津冀只有北京入围,而长三角除了上海外,还有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四座城市。

另一方面,除北京以外,京津冀地区仍然缺乏“领头羊”城市。在北京、上海两座城市体量达到4万亿以上之后,长三角地区还有1个2万亿城市苏州,6个1万亿城市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和南通。而京津冀地区,只有天津1座万亿城市,河北省目前仅有GDP最高的城市唐山有望在近两年内冲击“万亿俱乐部”,其他城市仍然差距较大。

城市发展重在产业,如何借力北京资源提升河北城市的能级,成为河北发展的关键之一。毫无疑问,北京自身拥有强大且高级的经济中心动能。金融方面,北京2022年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900家,北京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9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2021年,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9万项,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大关。然而其中,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仅占流向外省市的8.1%。

长期以来,津冀两地承接北京的科研成果孵化转化较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难题。王晖指出,无论是中央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最初还是希望北京主要搞研发,天津、河北这两个钢铁、建材基础比较雄厚的地区搞加工。但实际上,由于在供应链、原材料获取的成本、时间、便捷性上更具优势,珠三角、长三角城市往往承接了更多从北京转化出去的科研成果。另外在营商环境、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态度以及政策条款的落地上,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企业“用脚投票”跑到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是市场行为,可以理解。

2023年1月,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上指出,当前河北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坚决破除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企业投资发展积极性。各地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上重要位置,转变服务观念,落实工作责任,大抓招商引资,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督察考核,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扎扎实实的成效不断营造尊商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