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
“民企要有信心,要有责任,更要有担当。”在3月2日举行的新希望集团两会媒体沟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谈到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时如此表示。在这场媒体沟通会上,刘永好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透露,今年他提交了包括关于建设农业强国、节粮、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等6份提案。
从1993年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刘永好已成为全国两会上履职时间最长的民营企业家之一,而他掌舵的新希望集团也已经穿过四川的崇山峻岭奔向大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三十年间,刘永好担任了五届政协委员、一届人大代表,一共提出了189份提案,履职期间,三农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等社会经济问题是他一直关注的焦点。
建议完善民营企业支持机制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民营企业家之一,刘永好一直持续关注民营企业,在3月2日的媒体沟通会上,刘永好回忆称,在三十年以前他第一次当选政协委员时做政协大会发言,题目就叫《私营企业有希望》,这个发言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好评。参加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提案》,透彻分析了造成民营企业信心不足的原因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刘永好指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仍是信心不足:一方面,实体企业经过三年疫情冲击,普遍处于发展低谷,虽然旅游、消费等行业已经率先出现了强烈复苏信号,但全行业恢复仍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过去几年的民间投资下滑明显,企业看不清方向,多持观望态度,选择“躺平”不投资或少投资。
刘永好提及,这两三年来,企业都过得不容易,有压力、有困难,也有挑战,但是党和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没变,力度没有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激发的市场蛮大,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新动能,所以他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还是充满了信心。
“三年疫情,对企业来说是巨大冲击。”刘永好表示,但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有信心,要有变革思路,往往机会在于危机之中,危中有机,一切都很平稳的时候,机会反而不多。他进一步解读称,比如怎样把握疫情带来的危机,行业怎样做好育种工作、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怎样让成本有所下降让效率有所提升,在低谷困难时候,坚持把这些做好,当市场正常了恢复了,就能乘胜前进,不被阶段性的困难压力所吓倒。
刘永好表示,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激发了前行动力。为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他拟提出三方面的建议,包括加强各类涉企政策的全面、及时、精准解读,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形势预期;完善民营企业的支持机制,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增信心、抓发展。
“建设农业强国积极发挥企业作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对于如何建设农业强国,刘永好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在农业强国的大战略中,应发挥企业在产业链构建、关键资源配置、数字化赋能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市场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世界级农业强企。为此,今年两会期间,他提出《关于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实施中发挥企业作用的提案》。
在刘永好看来,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产业是基础,企业要有所作为。在农业强国的大战略中,把企业摆进去,发挥企业在产业链构建、关键资源配置、数字化赋能等多个维度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市场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世界级农业强企。
在提案中,刘永好提议,一方面,要探索科创兴农的有效路径,集中力量解决如生物育种、绿色低碳等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此外持续鼓励企业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管理和引导中,鼓励企业标准市场化,推动行业标准提档升级。
“第三,创新金融工具对于农业企业的支持方式,研发支持农业领域的长周期专项金融产品,帮助农业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性波动,‘熨平’产业周期,提高企业对农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的信心和积极性;再者,发挥我国互联网设施相对完备、用户基数庞大等一系列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优势,鼓励政府部门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构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标准体系。”刘永好称。
作为一家以现代农牧与食品等民生产业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集团,新希望集团目前已拥有世界第一的饲料产能,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是中国最大的肉、蛋、奶综合供应商。在刘永好看来,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靠政策,靠金融投入,靠科技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要靠人去实施。新希望从2018年起开展“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计划”,目前公益培训人员已超过7.96万人,其中“乡村振兴‘村长班’”旨在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者思维观念和施政能力,社会反响良好。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