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3/20230306072434CV6LjqKktu.png

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聚焦2023全国两会

陆肖肖 2023-3-6 11:43:34

本报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塑料“白色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给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共识。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为2023年两会带来了《关于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据了解,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是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产品。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将逐步禁止或限制使用。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明确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广可降解塑料,健全标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规范应用和处置。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要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健全标准体系,规范应用领域,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应用成本,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等。

近年来,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中国可降解塑料行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约170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可降解塑料产能将增长至400万吨。尽管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驱动下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国,占世界产能的60%左右,其中购物袋、食品包装、餐具、农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超过70%。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委会预测,到2025年国内生物降解塑料的总产能将超过650万吨。

郑月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一是市场使用积极性不高。与传统塑料相比,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部分使用性能与传统塑料产品相比有待提升,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市场推广受限。

二是回收处理政策和设施不完善。现行的垃圾分类政策中没有设置生物可降解塑料分类,生物可降解塑料不能得到有效分离和收集。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没有专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堆肥厂,缺少规模化降解环境和资源化处理条件。

三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对生物可降解塑料进行回收、物理及化学循环利用的相关研究还不深入,相关企业回收处理动力不足。

四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各种“伪降解”产品充斥市场,标识混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此,郑月明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限塑令”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优先在政府部门、酒店、场馆、车站、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标志制品。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分类、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如在农业生产领域,通过专项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可在土壤环境中全生物降解的农用地膜,避免回收难题;在餐饮外卖、厨余垃圾收集等领域,推广使用可与厨余垃圾共混堆肥的一次性餐具、垃圾袋等,降低分拣成本。

二是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终端分类体系和回收处理基础设施。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设立独立垃圾桶,完善标识和收运体系,在快递站等重点区域增加回收设施。合理设置工业堆肥厂,建议优先考虑将废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工业堆肥厂,将无法循环利用的可降解制品进行工业堆肥处理。

三是提高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通过专项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制定政策支持和推动环卫部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生产和回收处理企业,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使用、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产业链。

四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加大对“伪降解”产品的惩治力度,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