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3/20230307190236qVCywe5RRv.jpg

你知道“瓷娃娃”“蝴蝶宝贝” 吗?代表委员齐为罕见病开“处方”|聚焦2023全国两会

赵奕 胡金华 2023-3-7 20:42:41

本报记者 赵奕 胡金华 上海报道

“瓷娃娃”“蝴蝶宝贝”……与这些美丽名字相对应的,却是残酷的罕见病。罕见病虽发病率低,但疾病负担重,患者面临诸多困境。《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将目光投注到罕见病领域,提出相应建议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主任蔡威带来两份与罕见病相关的提案,一份是关注利用政策性商业保险保障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另一份则是有关提高罕见病特医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及性的。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建议,尽快出台《国家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全国政协委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长杜丽群建议,加大罕见病群体的康复支持;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688259.SH)董事长戴立忠建议探索罕见病防治的“中国模式”;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688331.SH)董事长王威东,则提出了加快罕见病诊疗与管理专门立法的建议。

关注罕见病:让罕见被看见

今年2月28日,是第16个国际罕见病日。目前,全世界发现的罕见病超过7000 种,虽然单病种患病人数少,但总人数多,全球约有3.5亿罕见病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等机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罕见病患者2000多万人,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250个新病种被发现。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罕见病诊疗和管理,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2022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再次将利司扑兰口服溶液用散等7种罕见病药品纳入。至此,已有73种药物纳入医保,涉及31种罕见病。

作为儿科医生,蔡威临床上接触过不少罕见病患者。他指出,要做好罕见病用药保障,是全社会的事情。首先,要在我国现有的医保政策下,开辟一条医疗救助的途径,慈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相关慈善机构资金充足,可以按照病种来提供救助;其次就是政策性商保,它也有点医疗救助的性质;最后,如果基本医疗保险也能纳入更多罕见病用药,覆盖面再广一些,就可以极大降低患者的负担。

《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由于诊疗不便、药物获得困难等原因,近1/3的患者尚未或从未接受治疗。这部分人群中,约一半患者因无力负担医药费用,从未进行治疗或放弃治疗。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带来一份有关“探索罕见病防治的‘中国模式’”的建议。

戴立忠表示,尽管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但医疗费用极高,医保报销难,许多价格极高的罕见病用药并不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之内。为了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吃得起药,建议建立涉及罕见病高值药物的用药保障机制,包括专项基金、大病医疗保险、财政出资、医疗救助、政策型商业保险等。由政府、市场、社会等提供多元保障,对国家基本医保进行补充,实现一部分需要高值药物治疗的罕见病患者的“用药可及”。

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代表则建议,鉴于罕见病诊疗及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部专门且系统的罕见病法律。对于罕见病立法主体内容,应包括罕见病定义、罕见病认定及发布、罕见病诊疗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罕见病药品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供给及激励政策、配套医疗保障制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工、财政经费保障等方面。

罕见病治疗离不开“药奶”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罕见病领域的专家,蔡威委员已持续多年为罕见病群体发声。在关于提高罕见病特医食品可及性的提案中,蔡威表示,在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有32个罕见病需要使用特医食品进行相关治疗,18种罕见病治疗过程中需及时、终生、足量使用特医食品。

据蔡威介绍表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下称“特医食品”)虽然其名字带有“食品”字样,但是对于多种罕见病的治疗来说,可谓“救命药”,被罕见病患者称为“药奶”。

记者了解到,特医食品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食品。有临床验证,特医食品可以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10%—15%;缩短住院时间5—7天;减少住院费用4000美元。

蔡威以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为例介绍,作为罕见病中少数可治疗的疾病,早期诊断并通过终身饮食治疗,患者可以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和寿命。

“也就是说,苯丙酮尿症患者在新生儿期通过低苯丙氨酸特殊奶粉的使用,可避免早期智力受损;而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在出生3个月左右逐渐出头发变黄,皮肤颜色浅淡,全身和尿液有特殊的鼠臭味,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小头畸形、癫痫发作等症状。”蔡威说。

根据《罕见病类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行业报告》显示,中国能够买到的针对罕见病群体的“特医食品”的种类有限,大量患者不得不通过代购、海淘等方式购买产品,渠道不稳定、货品供应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很多罕见病患者无法及时、稳定、足量、以可负担的花费来获取特医食品,80.5%的患者经历过一次或以上的“断粮”危机。

上述报告调查发现,对罕见病患者来讲,“断粮”后果严重,或给部分患者带来不可逆损伤,同时也给罕见病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遭遇过“断粮”的患者群体中,有38%的患者报告了直接影响,如发病或身体损伤;有53%的患者报告了潜在影响,断粮增加疾病发病或并发症的风险。

“目前我国对特医食品实施严格监管,国产的很少,进口的品类也不多,价格也高,我呼吁有关部门能对国外特医食品的引进提供便利,同时也鼓励国内企业加快研发,这样价格就会降低,患者也能更快得到治疗。”蔡威表示。

蔡威强调,特医食品在遗传代谢病的治疗中具有基石意义,然而我国特医食品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关产业相较欧美地区无论是产品品种还是质量都有不小差距,如何推进我国罕见病类特医食品持续可及,推进国内优质特医食品产业发展,保障罕见病家庭有“粮”可用,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根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消费560亿—640亿美元,市场年增速6%以上。然而中国特医食品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产值6亿美元,占全球产值的1%。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25.9亿元增长至77.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40%。目前,我国只有1.6%的营养不良患者在食用特医食品,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预计到2023年中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40.1亿元。

蔡威特别呼吁,政府、企业、医护工作者、患者家庭、慈善机构等各方应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中国在特医食品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助力每一个罕见病家庭拥有健康正常生活,让“健康中国”的阳光也能照到每一位罕见病患者身上。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