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
3月初的北京,午后时分气温就已陡然飙高到近20度,在西铁营地铁口一家星巴克店外,不少顾客坐在店外落客区享受春光,店内已鲜有空位,咖啡师们则在吧台后忙忙碌碌。作为北京首家也是北京唯一一家星巴克手语门店,这家位于丰台区西铁营万达广场一层的咖啡店从表面来看,与星巴克在北京的另外499家门店并无区别。
不过,从店外LOGO上方的手语标识、从门口专设的手语店专属周边产品展台、到店内点单台以及出品台,随处可见各种手语元素,“用心聆听爱的声音”等文字也透露出这家星巴克手语店与听障群体的紧密联结。
在这家手语门店内,共有8位听障咖啡师(天使伙伴),占店内咖啡师人数的近一半——这是一家“安静的”星巴克门店,同时也是一家在潜移默化中撒下融合种子的门店。不管在哪里,安静都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当安静与勇气、探索、乐观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会在不经意之间创作、萃取出一种全新的力量。
一群成长的咖啡师
咖啡师周兰很爱笑。即便戴着口罩,顾客也能一眼认出她那双带着笑意、弯如月牙的眼睛。当她不说话、也不比划手语时,没有顾客会意识到她是一名听障咖啡师。
在店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周兰刚刚参加完在湖南衡阳举行的第八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周兰所在的北京代表团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调饮项目比赛里,周兰的咖啡拉花以及笑容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杯咖啡为周兰打开了她和外界世界的连接。这个85后的四川姑娘,在北京念大学时学的是设计类专业。所以初入职场,她的工作是与设计相关,与电脑与画笔为伴,鲜少与外界做直接的交流。在结婚生孩子后,周兰也曾在知名连锁快餐店做后厨工作——这同样是一份不需要与用户直接沟通的工作。
这样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生活维持了几年光景。在周兰看来,虽然有时候话说不出来,但她还是希望有一份跟外界有直接交流的工作。2020年冬天是一个转折点。当时西铁营星巴克店刚刚被改造成手语店没多久,在经过了层层面试之后,周兰于当年12月加入门店开始了一名咖啡师之旅。
短短两年多时间,周兰从初次接触咖啡、在家还不忘练习拉花的职场新人,到带上黑围裙成为“咖啡大师”,再到经过选拔加入北京代表队参加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在一路成长过程中,她也在不断打开自己内心的边界。
按照周兰的理解,咖啡与画画一样是创作,同时也是一种沟通和表达——咖啡是另类的艺术创作,当顾客接过那杯氤氲着香气的咖啡,在闻香与吮吸之间,感受烘焙的深浅味道的同时,也是在感受咖啡师的创作与心情。
与周兰一样,在西铁营星巴克店里还有好几位“天使伙伴”。以90后陈子忠为例,这个辽宁丹东小伙子在北京念完高中和大学后先后在北京与广州从事建模等相关工作。但与周兰一样,由于此前的工作缺乏与外界的直接沟通,让他想要行动起来,去做出改变。
“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陈子忠笑着对记者说。2020年8月他就来到这家星巴克门店,由于学习能力强、加上勤奋刻苦,现在他已是西铁营星巴克的值班主管之一,成为店长刘晶的得力助手。
一粒融合的种子
“用心聆听爱的声音:平等、融合、勇敢”——这是在门店侧面吧台墙面上画着的、由周兰亲手设计的手语宣传板。而在迎面的另一面墙壁上,则挂着大幅的手语与咖啡融合的壁画,在这家门店的墙面上,还有不少由听障咖啡师一起创作的插画:这些元素在悄无声息中凸显出这家手语店想要传递的理念。
大至社会、小至个体,都走在一条残健融合路上,尽管有时候,大家可能不会明显感受到一些细微的变化在发生。
以这家星巴克手语店为例,为实现顾客和咖啡师之间的无障碍交流,手语门店专门设置了双面屏点单系统,点单过程中,顾客可以通过屏幕来核对自己的饮品是否下单正确。同时点单台还配备了语音助手,能够实时将顾客的点单语音信息转为文字,清晰地呈现点单内容与细节,“天使伙伴”也可通过此设备,以语音的形式与顾客进行简单的日常点单交流。除此之外,食品柜台与吧台的柜子高度被刻意调低,为的是更方便顾客与“天使伙伴”进一步交流。
而另一种融合,则是听障咖啡师与健听咖啡师团队的融合。星巴克西铁营手语店店长刘晶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西铁营手语店共有8位听障咖啡师,其中六名全职、两名兼职。听障咖啡师占店内咖啡师人数近一半,可以在不影响门店日常工作情况下,最大程度给听障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这也契合了店内平等、融合、勇敢的理念。
对于店长刘晶来说,自去年加入手语店后,这种融合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常态。在采访开始前,记者观察到,一位老人带着年轻的女孩坐在吧台前,时而用手语与门店内的天使伙伴做交流,时而与店长刘晶轻声交谈。在随后的采访中,刘晶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是从外地来北京找工作的听障人士,她在对女孩简历做了简单问询和记录后,留下了这份简历。
润物细无声,融合的氛围开始以这家手语店为原点在社区扩散。店长刘晶介绍,手语店会定期组织手语课堂和“咖啡教室”,这些活动会定期在门店熟客微信群内通知,每次活动少则五六人、多则超十余人,既有健听顾客参加,也会有听障顾客参加,潜移默化中拉近不同社群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2021年夏天,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在走访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妈妈合作社”公益项目时,曾感慨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家老小的幸福生活,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绣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轮廓。她说:“星巴克持续投入的公益资金,就像播撒在这片纯朴而积极向上的土地上的希望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以及勤劳乡村女性的照料下,种子将要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而星巴克手语店,又何尝不是一粒粒融合的种子,听障咖啡师们用一杯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手语店用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咖啡教室”活动,安静而充满韧性地生长,从一个个社区开始、最终引发全社会对于“残健融合”的关注。
手语店之外
周兰和陈子忠,是残疾人就业群体的缩影。他们想要向外拓展边界,想要社会给予他们平等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在采访中,谈及对于未来残疾人就业方面的希冀,周兰与陈子忠所说:“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去包容。”
在助力残健融合方面,企业也勇于出发踏上探索之路。以星巴克为例,近几年间,星巴克持续在为多元群体打造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从中国首家手语门店于2019年亮相广州,到目前,星巴克已在广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开出了12家手语门店,最新的一家是去年11月在厦门开业的福建首家手语店。
对于未来在手语店方面的规划,星巴克方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未来,星巴克将在更多的城市和社区开出温暖的手语店,为听障人士创造交流与展现自我的舞台,用咖啡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据记者了解,为了让听障伙伴们真正得到技能提升,助力他们的职业发展并更好的融入社会,星巴克以原有的培训课程为基础,为听障伙伴精心编排,定制咖啡课程,真正便于伙伴的实际操作。在手语门店,每一位健听伙伴都会学习和使用基本的手语,确保听障伙伴和普通咖啡师伙伴间的紧密联结。
融合越来越成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星巴克来说,在积极投身多元化社会公益事业过程中,也一直致力寻找更具包容性的方式和社区进行联结,通过实践“融合就业”模式,为特殊群体创造更多改变生活的机会。
除了手语门店外,2021年10月,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携手北京市海淀区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开启“展心计划——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促进”项目,聚焦为16岁到25岁心智障碍青年提供就业支持。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正在通过联合更多的特殊学校、社工,进一步推动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让残障青年在进入职场前、后,都能获得专业的支持。同时,基金会也在探索,为心智障碍者的融合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培育更多专业人才。
对于星巴克的公益方向和路径,王静瑛曾在《2021星巴克中国社会影响力专刊》中指出包括“助力云南振兴乡村、创造机会赋能他人、参与社区共建和关爱地球。”根据此前发布的2025中国战略愿景,至2025年底,星巴克将在中国开设9000家门店,拥有约95000名伙伴。毋容置疑的是,在为更多顾客递上一杯好咖啡的同时,星巴克也在传递更多的善意和美好。一场场的公益之旅仍在进行中,一颗颗咖啡豆所蕴藏的力量仍然在不断唤醒。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