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傍晚,据央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将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降准可从多方面产生积极效果,包括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推动扩大信贷投放,引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
央行行长易纲曾谈及降准
与2022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前“预告”降准不同,本次人民银行降准时间点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不过此前也有“铺垫”。
3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但他暗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还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在回答有关是否会继续降息降准的问题时,易纲表示,2022年,金融机构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这都是历史比较低的水平。
至于存款准备金率,易纲指出,2018年以来央行累计降准14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近15%降到了不到8%。“(虽然)不像过去那么高了,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他说。
为何降准?
回顾总结,央行历次降准通常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二是对冲流动性波动,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核心仍是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仍须做好充足安排,但出于稳物价、稳预期、防风险等多重因素考虑,也要注重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出现“大开大合”的情况。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亦认为,在稳物价前提下,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合理的货币供给,释放长期流动性改善金融机构资金结构,以合理的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今年年初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加快,受此影响,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有必要通过降准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同时,当前央行短期工具余额不断上升,MLF余额超过5万亿元,有必要通过降准投放长期资金,稳定资金供需。降准之后,短端利率将明显下降,同时长端利率也将随之下行。
此外,明明也强调,目前经济复苏基础还不够稳定,人民银行通过降准释放了政策信号,将进一步通过信贷增长支持经济复苏。
国家统计局15日上午公布了1-2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信心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指出,今年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外部主要经济体通胀问题比较突出,地缘政治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从国内来看,目前经济仍然处在初步恢复阶段,稳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影响几何?
光大证券指出,在诸多工具中,降准所提供的流动性期限最长、成本最低,可有效缓解货币创造过程中的流动性约束,因此政策效果颇为明显。
从过往经验来看,降准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金融板块、地产板块的行情起到催化效果。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曾表示,对股市而言,降准有助于提振市场预期,上证指数上行次数占比较高,但幅度偏小。
以下是2015年以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后首日A股的走势。
对于债市而言,华安证券认为,降准对债市的实际作用在减弱。其次,还要关注所谓“利好出尽”的反向影响。资金宽松、降准降息是当前多头看多债市的理由之一,在全年降准空间预期有限的情况下,降准公告后的博弈行为值得关注。
“降准可以促使金融机构更有利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并能补充流动性缺口、增加投放基础货币。”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此次降准后,今年依然存在继续降准0.25个百分点至0.75个百分点的空间与可能性。从时间点上看,年中流动性较为紧张的时点和四季度MLF到期的高峰时点,降准概率相对较高。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降准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对于房地产等领域的支持。降准政策后,对于房企获得更多的开发贷款支持和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房地产业当前正步入复苏的初步阶段,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降准政策落地后,对于落实金融16条政策尤其是信贷政策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房企获得更多的开发贷款支持和个人按揭贷款政策等都有积极作用。(来源:央行、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整理:李云鹏)
编辑: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