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近日,曾因民生证券90亿元股权拍卖大戏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国联证券发布了2022年业绩报告,公司去年营业收入为 26.23 亿元,同比下降11.59%;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7.67 亿元,同比下降 13.66%。
其中,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实现收入 1.97 亿元,同比下降 24.27%;证券投资业务实现收入 6.32 亿元,同比下降 22.80%,拖累业绩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2023年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大动作,包括收购中融基金、与民生证券业务整合、定增的推进,公司的未来被分析师们纷纷看好,包括华西证券、山西证券、开源证券、华泰证券、信达证券、东吴证券等6家券商分析师发布报告推荐增持和买入,认为有望通过外延式并购与内涵式增长,强化财富管理及投行业务能力,公司中长期发展空间可期。
营收利润双降
在专业人士看来,基于2022年受市场震荡影响,证券行业经营业绩短期承压明显,国联证券整体业绩表现在预期之内,且相对稳健。
面对营收与净利润的双减,公司年报指出,2022 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为 26.23 亿元,同比减少 3.44 亿元,下降 11.59%。
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 12.98 亿元,同比减少 0.48 亿元,下降 3.57%,主要系证券经纪业务净收入减少;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 11.53 亿元,同比减少 2.43 亿元,下降 17.43%,主要系处置金融工具产生的投资收益减少。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大多数券商类似的是,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仍是公司重要的业务板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近一半,为49.47%;投资收益 7.32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27.92%;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4.20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 16.02%。
年报进一步指出,2022 年,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 4.26 亿元,同比下降 13.84%;公司股票、基金代理买卖证券交易额为 24246.02 亿元,市场占有率为 0.49%,与 2021 年基本持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总数 158.38 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 14.30%。
年报分析称,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深化财富管理转型,持续改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通过优化资产配置体系和产品体系,基金投顾策略更加丰富,业务保有规模保持行业前列;建立了以销售者教育和投资者教育为核心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线上客户经营和服务模式,搭建“大方向”公众号等线上投教平台,累计用户数超 100 万户。
报告期内,公司金融产品销售额为 581.55 亿元,同比增长 27.12%;公司基金投顾业务签约总户数24.03 万户,基金投顾签约资产规模 68.80 亿元。
公司进一步表示,2023 年将持续加强销售队伍规模和能力建设,夯实客户和业务规模增长的基础;加大线上布局,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线上获客和线上服务能力;搭建数字化运营体系,加快数字化转型,同时通过外部合作方式,搭建科技赋能生态体系;完善围绕“小 B 大 C”的客户服务体系,聚焦资产配置,推动以基金投顾业务为基础的配置业务形成规模优势。
华西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吕秀华认为,公司自研资管产品销售大幅增长,基金投顾发展稳健。其中自主研发资管产品销售额为456.7亿元,同比增长123%;基金投顾业务稳健发展,公司建立以销售者教育和投资者教育为核心的客户服务体系,探索线上客户经营和服务模式;加快重点区域业务布局,浙江分公司正式开业运营;持续加强团队建设,实现财富规划师队伍逆势扩张。
证券投资业务下滑
2022 年,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大宗商品涨价推升物价上涨,以及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等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在去年初和三季度出现了两轮较为明显的调整,上证综指创出自2021 年 2 月以来的新低,去年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了 15.13%和 25.85%。
国联证券去年的证券投资业务实现收入 6.32 亿元,同比下降 22.80%。年报指出,在权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方面,公司以基本面研究为抓手,聚焦低估值或成长性好的行业和公司,在兼顾风险和收益的同时稳健开展业务。去年权益证券投资业务保持相对较低的持仓规模,并通过提前布局、深度挖掘等方式,抓住了生物医药、新能源行业的部分机会,抵御了市场的不利冲击,去年收益率大幅跑赢沪深 300 指数。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公司不断完善和优化业务布局,一方面丰富投资策略、严控信用风险,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一方面加大资本中介业务投入、加强场外业务渠道建设,客户服务向纵深发展。
股权衍生品业务方面,2022 年场外期权和收益互换存续名义本金及客户数量稳健增长。根据中证协 2022 年公布的证券公司基于柜台与机构客户对手方交易业务收入情况,公司位列行业第 10位。
对于证券投资业务的大幅下滑的具体原因,《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其并未予以具体回复。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3月30日,国联证券重仓股为方大特钢,去年四季度减持849.9万股,本期持有800万股。该股近三个月股价跌幅为7.74%,近一个月跌幅为12.36%。
中信证券分析师田良认为,国联证券金融投资规模稳步增长,投资收益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国联证券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1.52亿元,同比为-17.5%,收入占比为44%,是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公司金融投资规模从2018年末的29.9亿元增长至2022年末的437.3亿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96%,带动公司投资收益规模及占比大幅提升。风险层面,随着投资规模增长,自营权益类证券和固收类证券占净资本的比例逐年提高,对公司去方向性投资能力提出较高考验。
面对2023 年,国联证券表示,权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强化投研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研判,加大基本面研究力度,稳健开展股票投资业务。权益投资业务将继续着眼于中长期机会的布局,进一步精选成长个股,并辅以定增、可转债等策略投资模式,同时灵活运用仓位调节、期货对冲等方式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稳健开展股票投资业务。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秉承稳健投资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业务理念,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在做好大势研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风险暴露小、波动低的对冲策略开发,强化信用风险筛查、严格控制信用风险暴露。
股权衍生品业务方面,公司将坚持在细分领域创造一流产品和服务,并构建多元化量化投资组合与量化私募生态,努力为交易所市场提供流动性、形成交易所产品生态。
资管业务增长
年报显示,2022 年国联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打造和强化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投研能力,搭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体系,通过专业化的资产配置和多元化的策略输出,满足投资者持续多样化、深度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多个产品兼顾业绩优和规模升的平衡,在行业及客户端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旗下的资产管理计划共计 275 个,资产管理业务受托资金 1020.48 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公募基金(含大集合)产品 4 个,资产规模 72.06 亿元;集合资产管理计划71 个,资产规模 116.78 亿元;单一资产管理计划 160 个,资产规模 546.57 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40 个,资产规模 285.07 亿元。
在东吴证券分析师胡翔看来,公司资管规模企稳,资管业务收入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末,证券行业资管规模同比-17%至68740亿元,国联证券资管规模同比-0.4%至1020亿元,降幅小于行业。由于去年平均资产规模同比增加45%至1022亿元,公司资管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38%至1.94亿元,逆势大幅增长。
公司表示,2023 年资产管理业务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夯实在固收、固收+、FOF 配置、权益及衍生品、ABS 等五大领域的主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客户开发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锻造自身财富管理的特色。
同时,做好资管子公司设立筹备,重视中后台支持服务能力的发展,推进业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合规内控、机构服务、投研一体化等系统平台体系化,提升专业运营能力。
外延扩张可期
国联证券在年报中直言,注册制改革为中小新兴券商带来了更多机会。注册制以来很大比例的增量项目来源于中小型科技企业,而这类项目通常为区域型特色中小券商承接。与此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已晋级国家顶级战略,在参与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本地券商有望获得更多的业务良机。
2023 年,公司将把发展的重心从“补短板”逐步转向“铸长板”,在继续扩大资本和业务规模的同时,努力在部分细分市场和业务上建立差异化优势;坚持泛财富管理转型的战略方向,不断提升主要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中后台的管理服务能力,塑造新锐成长财富管理特色券商品牌;关注可能存在的外延式发展机会。
胡翔分析指出,国联证券外延并购战略清晰,弯道超车可期。公司收购中融基金将快速获取公募牌照,同时得以充分发挥自身基金投顾优势,提升在财富管理赛道的综合服务能力。
2023年2月7日,国联证券发布公告称拟29.49亿元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后因股权质押原因将收购比例降至75.5%)。截至2022年末,中融基金管理规模1107.54亿元,排名全行业第46位。
同时,控股股东竞得民生证券30%股权,投行业务具备想象空间。民生证券投行业务属行业第一梯队,2022上半年投行业务收入7.24亿元,排名行业第11位,远超国联证券(2022上半年投行业务收入2.45亿元,排名行业第27位)。待整合完成后,国联证券投行业务规模及市占率将实现快速提升。参考2022上半年情况,二者合并投行业务收入9.68亿元,可排名当期行业第7位。
此外,2022年9月,公司公告定增预案,拟募资不超过70亿元,目前已完成一轮反馈意见回复。
在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看来,公司通过融资和收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驱动泛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持续推进,管理层具有较强执行力和创业精神,看好长期成长性。当前股价对应PB 1.7倍、1.6倍、1.5倍,维持“买入”评级。
编辑:严晖 主编:夏申茶